听老一辈人讲,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企业还是国有。只要是当上工人,工手里捧的就是“铁饭碗”。你想想,在当时能有班上,有粮票,工厂还提供住房,有的还是夫妻套房,生活妥妥地有保障。令多少人既羡慕又眼红。
1972年,中美建交之前,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CCAS)”代表团一行人访华。其实,这算是民间的一次对话和活动。
"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代表团的行程始于广州,随后他们依次访问了上海、无锡、济南、天津和唐山等城市。
在上海,代表团访问了凤凰工人村,深入到一些工人家庭中进行了采访和拍摄。这些照片展示了工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些珍贵的影像,是由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约瑟夫,在1972年参加第二届亚洲问题学者代表大会期间所拍摄的。
说到上海长兴镇凤凰工人村,在上世纪70年代,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幸福生活的象征!
工人村由苏联专家精心设计并建造,共有2000栋楼,能够为多达2万户家庭提供温暖的居所。每户的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有共用的厨房和厕所。
不仅如此,新村还建有合作社、卫生所、银行、邮局,附近还配套建了小学、小菜场、小商店等,便于居民日常生活。
在当时的上海,凤凰工人村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住在里面让很多人羡慕。
毕竟这是个新事物,从工人村建成起,就吸引了很多人参观。这里也经常接待外宾参观访问。工人村成为了他们了解中国工人生活的一扇窗口。1972年,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CCAS)”代表团也来到了这里。
照片中是工人村里姓鲍的一户家庭。夫妻二人是老职工了,面对美国代表团的采访,夫妻二人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了自己当工人的感受。脸上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虽然说当时工人的工资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工资很稳定,而且还会随着工龄的增长而递增,生活上有了保障,这就好比吃了个定心丸。
女主人感慨地说,现在工人们干啥都不觉得累,因为大伙儿精神头好,能看到希望,生活上有奔头。她还说,夫妻俩是双职工,膝下四个孩子。不过有三个人上班,生活上压力并不大。
的确,在几十年前,工人的地位很高。进了大厂,住工人村,挣了工资,端上了‘铁饭碗’。在大城市当工人的感觉太好了,回到村里都能“高人一头”。
说到住房,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最重要的。70年代,能分到单位的房,是最珍贵的福利之。单位也会根据工人的职务、工龄等因素合理分配住房。
这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是鲍家的二女儿。放学后,她正在工人村里玩。因为家离学校很近,不需要家长接送,很方便。
鲍家的男主人和大儿子下班了,他们穿着同样的工装,胸前都佩戴着像章。作为老工人,厂里的技术人骨干,父亲把手搭在儿子肩膀上,向儿子传授工作经验。
此时的鲍家女主人,正和大女儿一起在厨房里做饭。虽然厨房很小,但炊具一应俱全,做出的饭菜同样可口。
在这张照片里,鲍家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正在吃饭。饭菜挺丰富的,四个菜一个汤。两人吃得津津有味,看上去生活过得很不错。
吃完饭,鲍家的几个孩子开始了学习。他们拿出书本认真阅读起来。姐姐带领弟弟妹妹认真阅读。这样的学习氛围真好!共人家的孩子明白,只有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才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过上好生活。
这是鲍家的奶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她也居住在工人村,老人家性格温和,满面红光,身体也很好。一家人三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真是让人羡慕。
工人村里,还设有活动室。此时,鲍家夫妇二人,也来到这里,跟志同道合的工友们下棋娱乐、谈工作聊生活,气氛很温暖。
美国代表团采访完毕离开鲍家时,拍下了房间内墙壁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夫妻二人年轻时的合影照。下面还夹着几个孩子的大头照。
在工人村的中学校园里,代表团看到了一个校办农场,里面饲养者鸡鸭鹅和绵羊等牲畜。学生们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业余时间也会到农场里参加劳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形式真的很不错。
听一些老工人讲,当时的很多工人,都是从农村乡下招进厂里的。有班上,有粮票,有住房。生活上有了保障,每个人的干劲都很足。
而且,那个年代的工人,心态积极向上,好像没有太多的物质上的享受,他们相信,只要自己踏实肯干,生活就会好起来。这真值得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这是70年代的上海市控江中学,代表团一行人参观完学校后,走出大门时的情景。看得出,人们对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质量都很满意。
控江中学创建于1953年,建国后上海首批兴建的一所新型的完全中学,接纳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现被首批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这是工人村的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正在教他们如何投掷手榴弹。在上世纪70年代,军事训练项目也有纳入学校体育科目。不过,上课时使用的手榴弹都是模型。
在学校的物理课堂上,老师正在授课。当时的教室环境宽敞明亮,使用的还是这种老式黑板和粉笔。不过,这在当时算得上条件很好的了。
在工人村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手里举着鲜花,热烈欢迎代表团的参观。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从他们的脸上,代表团的成员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在工人村的一户人家里,一位小女孩放学后,正在认真地画画。她有各种颜色的彩色铅笔,正在描绘心中美好的画面。
在工人村的幼儿园里,两名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她们用图画形式教育孩子们要学习雷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结束语:如果你正好是70后,看到上面这些老照片,会更加感同身受。这些是70年代上海工人村家庭的真实生活照片,都很真实。不过,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国企改革,上海百万工人下岗,曾经让人羡慕的工人村住户,变成了城市中的住房困难户。工人村的诞生、发展、衰败,以及更新的过程,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上海的空间发展与社会变革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