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曾收养藏族遗孤,如今怎么样了?

杨文山 2024-11-28 19:49:54

孔繁森的第一次西藏之行

1979年,国家启动了向西藏输送干部的计划,旨在加强边疆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消息一出,各地干部纷纷报名,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也在其中。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很快通过选拔,成为这批进藏干部的一员。

同年,他被派往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岗巴地处高原,条件艰苦,孔繁森并没有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困难而退缩。到任后,他深入乡村、牧区,几乎踏遍了岗巴的每一片土地。在一次走访时,他遇到一户牧民家庭,家中牲畜因疫情锐减,生活陷入困境。孔繁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牧区引进疫苗,还组织技术人员到牧场传授防疫知识,这让当地牧民的损失逐渐得到控制。

三年的时间里,孔繁森与岗巴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学习藏语,熟悉当地风俗,与群众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在一场场交谈中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里。离任时,不少村民自发赶来为他送行,有的还为他献上象征祝福的哈达。

1981年,孔繁森接到调令,结束了第一次西藏工作,返回山东。他被任命为莘县县委副书记,继续发挥他的基层管理经验。四年后,他调任聊城市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期间多次推进林业发展,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成为拉萨市副市长

1988年,孔繁森主动报名参加进藏干部的选拔。他认真准备,凭借多年积累的基层工作经验,成功通过了层层考核,最终被任命为拉萨市副市长。

到任初期,孔繁森便开始频繁走访当地的乡村和街道,认真听取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他并不满足于办公室内的书面报告,而是亲自去看、去问。有一天,他来到拉萨市一所小学,这所学校的教室破旧不堪,窗户的玻璃有些已经碎裂。孔繁森详细询问了学校的教学情况,还和学生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校长向他反映,学校的课本和教学设备短缺,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连基本的学习用品都买不起。孔繁森听后,立刻记在工作笔记中,并承诺尽快协调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教育问题,孔繁森对医疗条件也十分关注。在一次下乡调研中,他参观了一处乡村诊所。诊所的医生向他展示了一些已经过期但不得不继续使用的药品,还提到诊所连一台基本的检查设备都没有。医生告诉他,因为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许多病人只能依靠简单的药物缓解症状,而稍微严重一点的疾病只能转到城市的医院。由于交通不便和费用高昂,许多患者常常拖到病情恶化才就医。

在调研过程中,他还多次和乡镇干部交流,了解当地农业发展中的困难。一位村支书反映,村里的耕地靠天吃饭,水利设施老旧,每逢旱季,村民的收成大幅下降,生活极为艰难。孔繁森没有空口承诺,而是向村干部请教适合改造的方法,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并表示会尽快研究方案。

每次调研回来后,他都会立刻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各职能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他常常在办公室加班至深夜,将问题细化成具体任务,并一一分配到各个部门。

收养藏族孤儿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地突发强烈地震,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大量群众失去了家园。消息传来,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立即带领救援队赶往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的具体部署。到达现场后,他第一时间组织队伍清理废墟、搭建临时安置点,同时协调物资运输,确保受灾群众能尽快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羊日岗乡的一片废墟中,孔繁森注意到三名年幼的藏族孩子——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他们的父母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家园被摧毁,孩子们在村民的照顾下暂时安置在一顶破旧的帐篷里。得知这一情况后,孔繁森亲自前去看望,发现孩子们脸上写满了不安,衣服也因连续的余震和生活条件恶劣变得又脏又破。

孔繁森蹲下身,和孩子们聊了几句,通过翻译了解到他们的情况。他随即做了一个决定:将这三个孤儿接回家收养。他向当地干部交代了一些救灾的具体事项后,带着孩子们一同返回了驻地。当时,孔繁森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他经常将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资助贫困群众,生活开支大多靠精打细算。收养了三个孩子后,生活负担陡然增加,但他没有犹豫。每天的三餐,孔繁森自己多是榨菜拌饭,但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好,他尽力采购些肉类和青菜,改善孩子们的饮食。

1992年,孔繁森被调往阿里担任更高职务。临行前,他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如何安排今后的生活。拉萨市市长洛桑顿珠得知情况后,主动提出将曲尼留在拉萨,并亲自负责照顾她的生活和学习,这让孔繁森减轻了不少压力。而曲印和贡桑则跟随孔繁森一同前往阿里。

阿里的工作条件比拉萨更加艰苦,任务也更为繁重,但孔繁森从未忽略两个孩子的生活。他们被安排在噶尔县完全小学寄宿,而孔繁森则每周末骑着自行车去学校接他们回家。这段路并不短,但无论工作多忙,他总是准时出现。

回到家中,他亲手为孩子们做饭,问他们学校里的情况,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孩子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也越来越懂事,总会主动帮忙做些家务。在简陋的小屋中,一家人其乐融融。

英勇殉职与后续关怀

1994年11月,孔繁森因公殉职的消息传来时,整个西藏和内地都为之震动。对于曲印和贡桑来说,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养父对他们的关怀和付出,是两人最深的依靠,而这一切却戛然而止。在最初的日子里,兄妹俩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很快,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西藏中和国际有限公司主动承担了曲印和贡桑的抚养费用,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学习不受影响。与此同时,拉萨市妇联主席康英主动成为兄妹俩的监护人。康英经常前往学校探望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1997年12月9日,对于孔繁森的养子曲印和养女曲尼来说,是一个充满激动和喜悦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收到了期盼已久的“入伍通知书”。从小,他们听养父孔繁森讲述过军人的责任与奉献,也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加入军队,一直是他们的梦想,而这一天终于成为现实。

入伍后,兄妹俩分配到不同的岗位。曲印凭借出色的表现,在部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退伍后,他选择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虽然平凡,却一直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时常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为老弱病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曲尼在部队几年间,培养了独立和坚韧的品质。后来,她嫁给了自己心爱的人,婚后家庭和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繁森的墓地从拉萨迁回山东聊城,他的故乡。聊城人民怀着深深的敬意,为这位英雄安排了安息之地。曲印和曲尼得知消息后,多次从西藏赶到聊城扫墓。他们会带上家乡的哈达和一些小礼物,站在养父的墓前,向他报告自己的近况。每一次扫墓,兄妹俩都会对着墓碑深深鞠躬,感谢养父当年的养育之恩。

回馈社会的行动

2021年,曲印和贡桑带着筹备好的物资回到了家乡墨竹工卡县。他们选择了村里一个宽敞的场地作为活动地点,为准备充分的慰问活动做最后的安排。村里的干部和志愿者一早就开始忙碌,帮助布置场地,分拣大米、面粉等物资,核对发放名单。村

活动开始时,曲印站到简单搭建的台子上,用平稳的声音向大家问候。他先讲述了自己和妹妹贡桑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提到了养父孔繁森对他们的养育之恩。他说,这些年来,无论生活多么平凡,父亲的教诲一直指引着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向家乡父老表达感恩之情,也将父亲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

随后,发放物资的环节正式开始。曲印和贡桑亲手将一袋袋大米、面粉递到困难群众的手中,并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一个年过七旬的老阿妈接过一袋大米,双手合十用藏语道谢,曲印赶紧用藏语回了一句祝福。

在慰问活动接近尾声时,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搀扶着走到曲印和贡桑面前。这位老人回忆起孔繁森当年在墨竹工卡县工作的情景,讲述了他如何为村民修桥修路、解决粮食问题。听着老人的回忆,曲印和贡桑显得格外专注。

活动结束后,曲印和贡桑并没有急着离开。他们走访了几户特别困难的家庭,为他们送去单独准备的额外物资。

参考资料:[1]薛书敏.孔繁森家风的丰富内涵及现代启示[J].时代人物,2024(17):0001-0004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