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或反讽,还是豁达淡泊?“感谢不提拔之恩”流行,“官本位”根基在松动?

瑜说还休 2025-04-15 12:04:28

最近,网络流行语的“字典”里,又增添了新的一条——“感谢不提拔之恩”。

其原话是这样的:“感谢领导的不提拔之恩,才让我平安无事干到退休。否则,以我贪财好色的本性,被提拔之后,肯定出事。”

确实,当看到一个个大小贪官相继落马,甚至有官员退休数年后,仍被一把揪出来,还要塞进去“踩缝纫机”——与之相较而言,那些“不被提拔”的小官员、小职员们,此处会有“乌鸦没有变成凤凰,未必不是一种解脱”的感觉。

所以,古人也会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感谢不提拔之恩”,因此得以让我们得以远离无趣的官场或职场,不必戴着面具虚伪地表演,不必透支身心健康、拼命看人脸色应酬;更不必胆战心惊地行走在“收贿与上贡”的人鬼角色轮换中,为了一官半职而勾心斗角,还要因此日日夜夜到了退休后,仍然担心“鬼敲门”……

不过,这段话虽有着幽默诙谐之外壳,内里实则蕴含着很多深意——在令人会心一笑后,仍有着更多值得思考之处:

其一,似乎仍隐含着一种淡淡的无奈:在中国的官场或职场上,这样的表达,真的完全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怨无悔之感谢吗?但怎么仍让人感觉有一种“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在”的无奈之哀惋呢?

毕竟,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中,“升官或晋升”,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早已成了国人数千年来的人生固有信条。

其二,这好像还有着一丝反讽的意味:你不提拔我,是你有眼不识金镶玉,是你们埋没了人才——如果真的提拔了这样的人,你说他们是拒绝呢?还是拒绝呢?

当然,我们的国人为何拒绝不了官场的巨大诱惑,这只是人性本源的问题吗?还是因为规制人性的漏洞,依然是大门洞开呢?

其三,这段话的本意,当然是想表达一种看淡世事的豁达心态,有着一种“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心境——但在事实上,在我们这儿,又有几人能达此境界呢?

或许,也只有像言说者这般,只是到了临近退休,眼看升迁之路,再也无望之下,才会从此死了升官发财这条心,于是,终于有了所谓的幡然醒悟:原来,从不为官,才是最好!

其四,不得不令人佩服的地方,实际上是此段话的最后所言:“以我贪财好色的本性,被提拔之后,肯定出事”——这才是这段话中,最值得深思的部分!

“贪财好色”,确实是人之本性:似乎再伟大的人,也难逃“食色性也”的人性之窠臼——而能够将此直言于众,也算是本真之人了。

源于“贪财好色”,做官就成了达此目的的工具与途径——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和王朝时代的历史上,无论是“学而优则仕”,或是“商而优则仕”,当官大多都成了一种实现和保护利益的工具,于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传统,便经久不息地形成了。

“官本位”的思维,有着盘根错节、生生不息的基因与传承——不妨从中国四大名著中找到侧证:

比如,林冲被逼无奈休妻时,在休书上仍如此写道:“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立此文约为照”。

林冲被“鼻子大压死嘴”的高官之子——高衙内逼上绝路了,还要将自己的官职,安放于己的名头前,岂不知自己的人生,是“成也官、败也官”!

还有打虎英雄武松,来到十字坡前,自报家门时则称:“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不言“打虎武松的便是”,或“大闹飞云浦武松的便是”——如此英雄光芒万丈的事迹,武二郎却是只字不提,仅将其曾干过米粒般大小的官职,喊得如此这般响如洪钟、铿锵有力。

原来,在武二爷的心中,这曾当过的芝麻粒小官——“都头”,才是其心中认作的巅峰啊!

而水浒传中头号主角——宋江,他也是口口声声自言“疏顽小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做过一个没有编制的小押司。

而不得不走上造反之路后,生生念念想着“招安”的宋押司,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得到一个比押司更大的官职而已。

还有杨志,在遭遇鲁智深时,二人先是一番对打,此后,一个自报“洒家是东京制使杨志的便是”;另一个则称“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是”。

此二人,此时已是朝廷的通缉犯,但他们仍未能清醒面对现实,依然念念不忘早就弄丢的一官半职。

有人则说,《西游记》里孙悟空,还算是有出息一点,他从来不说自己是玉帝亲封的“弼马温”。

其实,是因为这个小官帽,太不足为外人道也,可后来,孙猴要求玉帝册封的“齐天大圣”一职,老孙不也是从此常挂于嘴边吗?

即使是心中只有西天取经的唐僧,其实,他出使天竺的源由,还不是因为皇帝的一纸敕封——“御弟圣僧”吗?这在现实世界里,几乎是等同于“齐天大圣”一般的“官位”啊!

从封建社会,到王朝帝国,甚至是在现、当代集权体制下,“官本位”的思维、文化之运作、浸润,仍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官场或职场中。

说白了,所谓“官本位”,就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官位等级制度与体系;是一种“人治化”管理思想的体现;其呈现的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之价值观。

这种“官本位”文化,大致起源于战国时的商鞅,其《开塞》一文里,将此分类为三种:第一种是“亲亲而爱私”,第二种是“上贤而悦仁”,第三种是“贵贵而尊官”。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一是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是严格的层级、等级官场制度,制造出下级对上级的唯马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生杀予夺”之权力;

三是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作为标准,或是参照官阶级别,作为衡量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体系,以此形成从上至下的“敬官、畏官”之普遍社会心理,以利于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也因为此,像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了诸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学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性心理;也因此有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社会潜规则、暗黑思想的根深蒂固。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既有为封建皇朝统治服务的儒家文化——但实则是“儒表实法”,儒家与法家思想的暗通款曲,正是产生中国“官本位”传统的最大源头。

当然,同时在中国文化思想中,也有“道法自然”的老庄哲学,于是,还会造就“魏晋风度”的短暂还魂与偶然例外——但是,这仍不过是个别人为官不顺时的无奈之举,而非历史思想之主流。

不过,到了当下,现当代文明更为普遍润泽于人心的时代里,虽然“官本位”的追求,似乎仍是国人的主流,但不得不说,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思想的环境里,特别是年轻人中,也越来越让他们成为思想自由、通透、旷达的新一代。

这样的一代年轻人,他们不畏官,也不刻意想当官;不以当官为乐、为荣;不想以当官作为获得成功的唯一通途。

而是将心思放在了自由发展、独立创新的人生路径上,这些人悖反了一直热度高企的“考公热”,也因此才有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科技创业、创新领域上的成功。

其实,这才是国家与社会更需要的人才追求方向——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之主流思维,一直以来都以“当公务员、升官发财”作为追求方向,可以说,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这样的国家也是难有未来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而非都在挤扁了头去“生官发财”——这不仅可以因此远离官场危险,也能活得更为通透、潇洒与淡然,可以平安幸福地走过一生,也同样是一种与知我认知相匹配的“幸福”感受。

对于“贪财好色之本性,提拔之后肯定出事”一说,其中最值得深思与警醒的应是:“肯定出事”,何出此言?——如果仅仅着眼于“本性”之恶,却会放过了问题的源头之恶!

反之,如何能做到“肯定不出事”?——而非仅有“不求提拔”一条“无为”之路可走,才是我们最应思索的一大历史性艰难课题!【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1 阅读:157

评论列表

森森淼

森森淼

4
2025-04-16 22:00

说白了就是人性

用户10xxx56

用户10xxx56

2
2025-04-15 19:05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说到点子上

瑜说还休

瑜说还休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