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死后,日本特使自居长辈反对易帜,少帅:我与你们天皇同岁

一直在加油 2024-12-11 22:50:44

张作霖死后,日本特使自居长辈反对易帜,少帅:我与你们天皇同岁

1928年6月,东北军大帅张作霖在皇姑屯遭日军炸死后,东北局势陷入动荡。日本趁机施压,企图阻止张学良率东北军归附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特使的长者姿态和种种威胁,28岁的少帅张学良不卑不亢地回应:"我与你们天皇同岁",随后毅然宣布"东北易帜",使中国形式上实现统一。这一举动彻底打乱了日本分裂中国的战略部署,也为此后"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这是一个关于年轻统帅在国难当头时期果断抉择的故事,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转折。

东北硝烟:张作霖之死与日本阴谋

1927年的中国,内外交困。北伐军势如破竹,而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关内节节败退。

这一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试图以此稳定局势。而就在他上任后第九天,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东方会议"。

日本政府代表、驻华外交官和军事长官齐聚一堂,密谋东北问题。会后,田中义一向天皇上奏:"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28年5月,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登门拜访张作霖,意图逼迫其签订《满蒙新五路条约》。这份条约的核心内容是让日本在东北及蒙古地区修筑五条铁路,铁路沿线二十里范围内将归日本管辖。

张作霖深知铁路是国家命脉,一旦让日本控制,无异于将刀子递给敌人。他以"阅"字巧妙搪塞,暂时应付过去。

然而日本人不甘心就此罢休。芳泽谦吉再次来访,双方爆发激烈争执。张作霖拍案而起:"我是东北人,东北是我的家乡,祖宗父母的坟墓所在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卖国贼。"

形势危急之下,张作霖决定撤回关外。临行前,他的儿子张学良曾提醒他日军可能不利,但张作霖认为日本人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

1928年6月,在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汇处的皇姑屯,一声巨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日本关东军策划的爆炸,结束了这位东北王的传奇人生。

这次谋杀开创了一个可怕的先例。它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彻底抛弃外交底线,走向疯狂扩张的不归路。张作霖之死,也为东北局势带来剧变。

日本人打错了算盘。他们原本以为除掉张作霖就能控制东北,却没想到他的继任者张学良,会在随后的三年里,带领东北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日方施压:傲慢使者恃强凌弱

张作霖遇害后,日本政府立即派出特使前往沈阳,表面是慰问,实则另有所图。特使一行人在会见张学良时,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特使声称日本对东北局势负有"特殊责任",要求张学良继续维持东北独立。在他们看来,二十八岁的张学良年轻气盛,缺乏政治经验,正好可以拿捏。

日方代表团以张作霖生前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为由,要求张学良必须继承父亲的政策。他们提出一系列苛刻条件,包括保持东北政权独立、继续承认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益、不得改变现有军事部署等。

特使团中的日本军方代表更是蛮横,直接威胁说如果张学良不听从日本的建议,后果将会很严重。他们反复强调日本在东北的既得利益不容侵犯,暗示关东军随时可能采取行动。

在谈判过程中,日方代表多次以长者的口吻"教导"张学良。他们提醒张学良要谨记父亲的教诲,不要轻易改变东北的现状。

一位日本外交官甚至说:"你还年轻,很多事情都需要仰仗日本的指导。东北的和平稳定,离不开日本的帮助。"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显示出日本对东北的野心。

特使团还搬出了所谓的"密约",声称这是张作霖生前与日本达成的协议。他们要求张学良必须履行这些承诺,继续保持东北与南京政府的分离状态。

日本人的傲慢态度激起了东北军将领们的不满。很多老将军亲眼目睹了日本特使的嚣张表现,他们开始支持张学良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

在多轮谈判中,日方始终坚持以施压和威胁的方式达到目的。他们低估了张学良的决心,也忽视了东北民众对统一的渴望。

这场外交较量持续了数月之久。日本特使的傲慢态度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坚定了张学良改弦更张的决心。

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最终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暴露了日本对东北的野心,也让张学良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实现国家统一,才能真正保护东北的利益。

少帅回击:气贯长虹震慑来使

面对日本特使的咄咄逼人,张学良在东北军高级将领的陪同下,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谈。特使团再次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东北军继续维持独立状态。

张学良端坐主位,目光如炬地注视着眼前这群自以为是的日本使节。当日方代表以年长者的身份说教时,他突然开口打断:"诸位可知道,我与你们的天皇陛下同年同月生?"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将日本特使团摆出的长者姿态瞬间击得粉碎。在场的日本使节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张学良接着阐明自己的立场:"东北是中国的东北,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我们东北军将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日方代表恼羞成怒,提出张作霖在世时与日本签订的诸多协议。张学良立即反驳:"任何损害中国主权的协议都是无效的,我们不会承认。"

会谈中,张学良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他既不卑不亢,又寸步不让,让日本特使团的傲慢态度无处施展。

东北军的一众将领看到少帅如此表现,纷纷表态支持。他们明确表示,东北军将继续坚持民族利益,不会向任何外国势力低头。

日本特使见威胁无效,转而搬出经济利益作为筹码。他们承诺,只要东北保持独立,日本将提供大量贷款和技术支持。

张学良毫不动摇:"国家统一比任何物质利益都重要。东北军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民族大义。"

特使团最后搬出了军事威胁,暗示关东军可能采取行动。张学良冷静回应:"中国军人不怕死,更不怕威胁。"

整个会谈过程中,张学良展现出非凡的外交智慧。他既没有被日方的威逼利诱所动摇,也没有因对方的傲慢而失态。

这场交锋不仅展现了少帅的政治智慧,更彰显了东北军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日本特使团最终无功而返,而张学良则在这场较量中赢得了更多支持。

这次会谈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它让日本方面认识到,他们无法再像控制张作霖那样控制张学良,东北的局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统一大业:民族大义震惊国际

1928年12月29日,东北军正式宣布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实现。这一消息传出后,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各大城市沸腾了,民众自发上街庆祝。

南京国民政府对东北易帜表示热烈欢迎,立即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蒋介石在电报中称赞张学良此举"功在国家,利在民族"。

这场被称为"东北易帜"的政治变革,打破了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东北的政治控制。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得知消息后震怒,立即调集军队,在东北各地制造事端。

张学良面对日方的挑衅,采取了稳妥的应对策略。他一面加强军事戒备,一面通过外交渠道向国际社会表明立场。

东北易帜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英美等国纷纷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统一的努力。这种国际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的军事冒险。

然而,日本军部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开始在东北暗中策划一系列破坏活动,为日后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1929年,日本特务机关频繁在东北制造事端。张学良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多次挫败日方的阴谋。

东北军开始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张学良派遣军官赴欧美考察,购买先进武器装备,着手建立现代化军队。

1930年,张学良在沈阳成立了东北航空学校,培养飞行员和技术人员。这是中国最早的军事航空学校之一。

日本看到东北军不断强大,更加坚定了武力侵占的决心。关东军参谋部秘密制定了占领东北的详细计划。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开始全面侵占东北。这场早有预谋的军事行动,最终导致东北沦陷。

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虽然饱受争议,但他在东北易帜时期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证明,东北易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它不仅实现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志。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外来侵略,唯有民族团结才是最有力的武器。张学良当年那句"我与你们天皇同岁"的回应,至今仍激荡人心。

0 阅读:6
一直在加油

一直在加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