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师15人突围后靠打游击,挖山洞抢美韩物资过冬,整整熬过300天

一直在加油 2024-12-17 22:28:32

180师15人突围后靠打游击,挖山洞抢美韩物资过冬,整整熬过300天

1951年春,朝鲜战场硝烟弥漫。在第五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面对数倍于己的联合国军,陷入重重包围。在断粮七天、伤亡惨重的绝境中,该师奉命突围。当时能行动的3000多人中,仅有15名战士在突围时不慎走散,但他们并未选择撤退,而是决定留在敌后继续战斗。在539团政治处干事梁保安的带领下,这支小分队在敌后艰苦周旋,通过打游击战获取给养,在险峻的山区挖掘山洞栖身避寒,凭借智慧与勇气在敌占区存活了整整300天。这段鲜为人知的战斗历程,展现了志愿军将士在极端困境中的非凡意志与顽强生存能力。

英雄部队征战朝鲜战场

1950年冬,朝鲜半岛战火连天。180师正在四川执行剿匪任务,接到紧急调令驰援朝鲜战场。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晋察鲁豫军区的第24旅,由朱德总司令亲自推动组建,在解放战争时期就以"英雄部队"著称。1949年2月改编为第180师,隶属于第60军建制,多次在重大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1951年3月,180师从河北泊头镇出发,经过十天的昼夜兼程,终于抵达朝鲜伊川。当时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正在部署第五次战役,准备集中11个军的兵力,打一场扭转战局的大仗。

4月22日黄昏,第五次战役在万炮齐鸣中拉开序幕。仅仅五天时间,志愿军就歼敌2.3万人,战果辉煌。180师上下士气高涨,主动请缨担任更艰巨的任务。

然而战局瞬息万变。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将60军的其他两个师调往他处,只留下180师一万将士独自守卫北汉江南岸三十公里战线。面对美军第10军五万大军、三百辆坦克和八百门大炮的强大火力,180师的处境异常艰难。

5月16日夜,538团和539团渡过北汉江,在寒峙岘一带与美军陆战1师、第7师展开激战。美军总司令李奇微深谙志愿军补给困难的弱点,采取且战且退的战术,诱使志愿军深入。

20日拂晓,美军集中7个师、南朝鲜军6个师的兵力发起全线反扑。每天有5万发炮弹倾泻在180师防区,战况惨烈。仅538团2营就伤亡过半,6连180人打到只剩20人。

23日,形势更加危急。美军第24师已经开始迂回包抄,而此时180师接到命令要继续阻击敌人3到5天,掩护转运伤员。部队已经断粮三天,战士们只能靠野菜和树芽充饥,但依然坚守阵地。

539团5连在24日这天创造了以寡敌众的战例,以两个排的兵力击退美军一个团8次进攻,毙敌600人。538团6连3排6名战士在沙岘山阵地上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击毁敌军坦克20辆后全部壮烈牺牲。

26日,情况已经到了最危急时刻。在师长郑其贵的带领下,180师开始了艰难的突围之路。当时全师仅剩3000多人能够行动,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留在敌后打游击的15名勇士。

突围游击十五将士聚首

180师突围期间,539团政治处干事梁保安带领两名战士不慎与大部队走散。在敌军重重包围中,他们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留在敌后继续战斗。

三人在穿越敌人封锁线时发现了同样迷失方向的四名战友。这些战士来自不同连队,但都有着共同的信念:既然撤退无望,不如就地坚守。

梁保安临时组建了这支七人小队,按照游击战术要求重新布置任务。有的负责侦查敌情,有的负责寻找隐蔽点,还有的负责搜寻给养。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他们又陆续遇到了八名走散的志愿军战士。这些人中有通信员、医务兵、炊事班长等不同岗位的战友,各自带来了不同的特长和技能。

为了便于指挥和行动,梁保安将15人分成三个小组。侦查组负责打探敌军动向和寻找可能的袭击目标,战斗组负责执行具体作战任务,后勤组则负责照料伤员和筹措给养。

这支小分队选择了北汉江以南的山区作为活动基地。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适合开展游击战。更重要的是,这里临近美军的补给线,为他们打击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梁保安带领队伍采取了严格的纪律制度。白天隐蔽休息,夜间则出动行动。每次行动必须派出警戒,确保万无一失。

队伍还建立了严密的通信联络方式。他们用树枝的摆放方式、石块的堆放位置等自然物品作为暗号,互相传递信息。这种方式既避免了暴露,又保证了各小组之间的联系。

在敌占区生存,最大的问题就是补给。小分队决定采取"游击+自给"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山上种植一些野菜,在溪流中捕鱼,同时伺机袭击敌军的运输车队。

15名战士中有人懂得朝鲜语,这为他们与当地百姓建立联系提供了便利。在一些友好的朝鲜村民帮助下,他们获得了关于敌军调动的重要情报。

天气逐渐转凉,小分队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准备。他们在山腰选择了一处隐蔽的地点,开始挖掘地下工事。所有人轮流挖掘,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个能容纳全队的地下洞穴。

这个山洞不仅是他们的住所,还是一个秘密的军事据点。洞内分为几个区域:储存武器弹药的军械室、储存粮食的仓库、简易医务室,以及休息区。洞口伪装成普通的山坡,从外面根本看不出异常。

山洞藏身抗敌破难关

朝鲜的深秋格外寒冷,山区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度以下。15人小分队在山洞中度过了第一个月,他们将洞口用树枝和杂草仔细伪装,只留下一个半人高的狭窄入口。

山洞里分层布置,顶层用来观察敌情,中层是战士们的生活区,底层则是储藏室。为了防止烟火暴露位置,他们在洞顶开凿了几个细小的烟道,烟雾散开后从不同位置缓缓飘出。

物资补给成了最大的挑战。美军的补给车队都有重兵把守,直接袭击的风险太大。梁保安带领侦查组在附近的公路上观察了三天,发现了敌人运输线上的薄弱环节。

他们选择在一段狭窄的山路设伏。这条路两侧是陡峭的山壁,车队无法转向,也不便展开。小分队在路边埋设了简易地雷,准备了投掷用的手榴弹。

第一次伏击出乎意料的顺利。一个满载给养的美军运输车队经过时,爆炸掀翻了前后两辆车。趁着敌军慌乱之际,战士们迅速突击,缴获了大量罐头、药品和御寒物资。

这些战利品让小分队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在山洞里建立了食品储藏室,将美军罐头分类存放。医务室也配备了基本的医疗用品,能够处理一些常见的伤病。

寒冬来临,山区气温降至零下二十多度。战士们用缴获的军大衣和毛毯抵御严寒,但燃料仍然是个大问题。后勤组想出了用牛油制作简易油灯的办法,既能照明又能取暖。

为了保持战斗力,梁保安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白天在山洞内进行体能锻炼,夜间则轮流执行警戒任务。他们在洞内还划出了一块区域,用来练习格斗技能。

情报工作也没有放松。通过观察敌军的调动规律,他们绘制出了一份详细的敌军补给线路图。这份情报后来通过地下工作者传递给了志愿军司令部。

小分队采取了翻牌战术,在不同地点制造袭击,让敌人无法判断他们的具体位置。有时在东面的公路设伏,有时在西面的桥梁出击,让敌军疲于奔命。

到了年底,敌军加强了搜索力度。三个侦察兵在一次行动中发现,美军调来了猎犬部队,专门搜寻山区的志愿军游击队。

为了应对新的威胁,小分队在山洞周围设置了多重警戒线。他们在附近的溪流中布置了木桩,在可能的进攻路线上设置了陷阱。在离山洞较远的地方,还修建了几个疑似营地的假目标。

这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持续了整整300天。期间,小分队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力量,还为志愿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敌情信息,真正实现了"居安思危,以战养战"的游击战术要求。

十五壮士重返志愿军战营

1952年春天,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联合国军开始调整战略部署。

这个消息传到了梁保安小分队的耳中。通过当地地下工作者,他们得知志愿军主力部队正在向这一地区推进。

3月中旬的一天,侦查组发现美军开始从北汉江南岸撤退。连续几天的观察证实,敌军确实在收缩防线,大批运输车队向南转移。

梁保安召集全体战士开会,决定抓住这个战机主动出击。他们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趁敌军撤退时制造混乱,为志愿军主力创造突破机会。

小分队分成三组,在不同位置展开行动。第一组负责破坏公路,第二组袭扰敌军指挥所,第三组则负责切断敌军通信线路。

4月1日凌晨,行动正式开始。第一组在公路上布设了简易地雷,造成敌军车队堵塞。第二组则趁乱摸进敌军指挥所,投掷手榴弹制造混乱。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炮声。志愿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向这个地区发起进攻。梁保安立即调整部署,带领战士们配合主力部队的行动。

战斗持续了整整两天。小分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为志愿军部队提供了准确的敌情,指出了敌军防线的薄弱环节。

4月3日,志愿军某部突破敌军防线后,遇到了正在执行任务的梁保安。这个失踪近一年的小分队终于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部队首长派出专人接应,将15名战士护送到后方。经过清点,小分队在敌后共计击毙敌军83人,缴获武器装备一大批,完成侦察任务36次。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不仅全体生还,还在敌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游击战据点。他们带回的情报资料,为志愿军制定战役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志愿军总部专门为这支小分队记功。15名战士分别获得了战斗英雄称号,他们的事迹被编入志愿军战史。

梁保安后来回忆说,最艰难的不是与敌人作战,而是在茫茫大山中坚持信念。300天里,他们靠着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敌后顽强生存。

这支小分队的经历,成为了志愿军战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中国军人也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战绩。

回国后,15名战士受到了隆重表彰。他们的事迹在全军广为传颂,成为了军人意志品质的典范。这段历史,也成为了志愿军战争史上的一颗明珠。

今天,在朝鲜战争纪念馆里,依然保存着这支小分队的相关史料。他们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军人的荣誉史册上。

0 阅读:1
一直在加油

一直在加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