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在近代经历了将近450年的西方殖民时期。
对于一个古代长期在印度洋上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岛国而言,西方殖民打破了自古以来两千年历史的宁静。
从此这个国家再不能闭关锁国不问世事。
西方殖民入侵之前的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以“兰卡”(Lanka)为名记载这个美丽富饶的岛国,意为“光明的土地”。
《罗摩衍那》中记载,公元前3000年,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曾经征服斯里兰卡。
古代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典籍中,多处提及有关兰卡早期居民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容。
在僧伽罗王朝史中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是维杰耶,他也是《大史》中重要的传奇人物。
据传说,北印度一位公主和一头狮子坠入爱河,生下一男一女,二人结婚产子,就是维杰耶。
后来,维杰耶王子率700余众渡海来到斯里兰卡,成为僧伽罗人的祖先。
《大史》记载,维杰耶及其随从和当地土著通婚繁衍,形成了斯里兰卡主体民族僧伽罗族。
北印度王子维杰耶在公元前六世纪带领几百随从来到斯里兰卡,一般被认为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斯里兰卡历史的发端。
当然事件本身某种角度上看也是一次殖民活动。
在《锡兰简明史》中,尼古拉斯将之描述为“印度雅利安人到本岛殖民”。
自此直到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斯里兰卡都处在封建社会的王朝轮替时期。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斯里兰卡除了受到来自隔海相望的南印度泰米尔人的几次侵扰,基本上置身世界范围的纷扰之外。
印度次大陆在历史上所遭受由北而来延绵不绝的战事,每次到南印度的时候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很少蔓延到岛国之上。
而当16世纪初,随着西方殖民浪潮席卷全球,斯里兰卡终于再不能独善其身,才被塞挟到历史的旋涡之中。
阿努拉特布拉时期在斯里兰卡早期历史中,僧伽罗人开始在北部地区沿河流两岸定居。
人们的农业活动主要是水稻种植,这需要有固定可靠的水源,而光靠季风带来的降水远远不够。
于是僧伽罗人修建了大量的河渠和水库,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灌溉系统,在干旱的时期也能够播种收获。
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斯里兰卡的社会发展。
公元前5纪,阿努拉特布拉(Anuradhapura)首次被定为首都,由此拉开了它作为斯里兰卡政治中心长达1500年历史的序幕。
一直到公元993年,南部泰米尔人入侵,这个被称为阿努拉特布拉时期的漫长历史阶段才告结束。
阿努拉特布拉时期的僧伽罗王朝统治相对比较松散,没有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
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义务。
斯里兰卡的种姓制度源出印度,但是具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形成婆罗门,各种姓之间也没有严格不接触的禁忌。
相比之下,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
虽然国王在理论上有绝对的权威,但是要遵守佛教教义指导。
斯里兰卡的社会分化主要集中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高种姓高维(Goyigama),并且一直保持到20世纪后期。
斯里兰卡独立之后的绝大多数政府领袖均出身高维种姓,有大约一半的僧伽罗人也属于该种姓。
经典史籍《大史》实质上是笃信佛教的僧伽罗皇族的编年史,对斯里兰卡早期的种族分布没有描述。
历史学家对于泰米尔人何时来岛有很多争议,但是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是斯里兰卡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早期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僧泰两民族之间开始的时候相处非常和谐。
公元前145年,南印度朝的一位将军埃拉勒(Elara)入侵斯里兰卡,占领阿努拉特布拉长达数年。
当时斯里兰卡在位国王为度图盖姆奴(Duttugemunu),他和入侵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并且最终夺回了被占领土地度图盖姆奴在《大史》中是一个英雄人物,他和埃拉勒之间的战争在现代被视为僧泰两族之间的一次主要碰撞。
度图盖姆奴战胜以后,巩固了阿努拉特布拉作为全国权力中心的地位,也加强了僧伽罗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佛教在斯里兰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直到今天,这场胜利仍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引起僧伽罗人的民族自豪感。
到公元五、六世纪,泰米尔人对僧伽罗佛教王国的威胁变得突出起来。
南印度出现了注辇(Chola)等三个主要泰米尔王国,泰米尔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佛教在印度日渐式微。
五世纪的时候,南印度王国入侵兰卡。
《大史》记载,僧伽罗国王达图塞纳成功恢复王权,收复阿努拉特布拉。
达图塞纳在历史上留名的原因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勇敢善战,还因为他最终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上。
卡西雅伯在弑父登基后,担心遭到哥哥的报复,把都城从阿努拉特布拉迁到了西格利亚。
西格利亚城建在一块巨大的山顶岩石上,其遗迹保留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游者。
七世纪,僧伽罗王子玛纳旺麻在南印度帕拉瓦王朝的支持下登基。
泰米尔文化这一阶段在斯里兰卡有了深入发展和影响,表现在建筑和雕塑等多个侧面。
到九世纪,波陀耶王朝在南印度取得优势地位,并且入侵了斯里兰卡,洗劫了阿努拉特布拉。
十世纪,注攀王朝兴起并在11世纪变成更加强大,将斯里兰卡据为自己的一个省。
阿努拉特布拉时期的最后一个僧伽罗国王被劫持到印度,最终客死异乡。
民族渊源斯里兰卡最主要的四个民族包括僧伽罗人、泰米尔人、穆斯林和伯格人。
在这四个民族中,伯格人是西方殖民时期出现的。
而前三个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印度有着渊源关系。
僧伽罗是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70%有余。
中文中用“僧伽罗”这三个字来音译“Sinhala”,始于唐朝玄奘。
大概因为其发音与梵语中的僧团非常接近,所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把这个民族称为“僧伽罗”并延用至今。
实际上虽然斯里兰卡是如此富有盛名的佛教国家,但是僧伽罗这个名字本身只和狮子有关而和佛教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创世故事中都经常带有奇幻的神话色彩。
这样的传说虽然不足以成为学术研究的凭据,但是它出现在编年史《大史》之中。
对于僧伽罗民族是由古印度王室成员及随从和本地族群混血形成的这样一个论断已经被公认。
这一点,从僧伽罗语和北印度俗语的渊源关系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当然民族的形成不能简单地用两个人群混居繁衍来解释。
实际上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来自印度从王室到民间的各种移民,在斯里兰卡的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谓络绎不绝。
从维杰耶时期的王室及随从,包括各类工匠艺人,到佛教传入时期的僧团使节。
再到贯穿整个斯里兰卡古代历史的与印度之间频密的文化交流活动,都意味着僧伽罗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印度。
今天的僧伽罗人普遍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一支,是与南印度达罗荼文化有着不同源流属性的民族。
波隆纳鲁瓦时期及政治中心的南迁注辇王朝在统治斯里兰卡以后,把都城从阿努拉特布拉迁到了波隆纳鲁瓦(Polonnaruwa)。
波隆纳鲁瓦位于大沙河畔,易于防守,所以在僧伽罗国王恢复统治以后,就把都城固定在了这里。
公元1070年,维杰耶巴忽(Vijayabahu)国王把注辇占领者赶出了兰卡,他也被僧伽罗人视为民族自由的英雄。
波隆纳鲁瓦距离阿努拉特布拉大概100公里之遥。
维杰耶巴忽在位40年,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修建佛教寺庙。
他没有指定继承人,结果去世后一段时间内兰卡出现了动荡和内乱。
这种局面直到巴拉克拉玛巴忽(Parakramabahu)登基以后才告结束。
巴拉克拉玛巴忽国王是《小史》中一位重要的英雄人物,他在任期间把波隆纳鲁瓦修建成一个佛教艺术气氛浓郁、建筑风格多样的都市。
他还热衷佛教的发展,致力于弥合大寺派(Mahavihara)以及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之间的痕。
他统治的时期,斯里兰卡的水利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巴拉克拉玛巴忽国王去世后,由于政局不稳和来自南印度的入侵,波隆纳鲁瓦作为都城逐渐失去了其繁华鼎盛的中心地位。
到13世纪末,斯里兰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很多人离开北部干旱地区,到中南部山地和海边湿润地区生活。
有学者认为这次迁移的原因是来自南印度的多次入侵累积的后果。
但是,在此之前,每次泰米尔人南侵之后,僧伽罗人都会重返故土,修复被毁坏的家园。
所以,这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僧你罗人义无返顾地迁往南部,现在也没有确定的结论。
僧伽罗人的南迁以及王国的衰弱,使得泰米尔人有机会控制斯里兰卡北部,尤其是贾夫纳半岛周围地区。
他们以印度教为精神支柱,发展了与僧伽罗人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日益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
14世纪,生活在斯里兰卡北部的泰米尔人对于南印度王国的扩张主义进行抵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印度的入侵企图。
在斯里兰卡古代史上,最后一位统治全岛的国王是15世纪在位的巴拉克拉玛巴忽六世。
和历任国王们一样,他也对佛教极端虔诚,对佛教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水稻种植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南部湿润的气候使得不需要修建水利设施也能开展农业生产。
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也加强了。
特别是肉桂,因为欧洲人的需求很大,更是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
在海路贸易兴起以及欧洲殖民者不断对外扩张的浪潮中,斯里兰卡也成为了殖民者的重要目标。
结语斯里兰卡的殖民进程主要从三个层面发生。
首先是以协商利诱或者军事手段建立殖民政权统治。
其次是发展殖民经济,在与本地族群分享一定经济成果的前提下完成经济掠夺和利益输送。
第三是在文化层面上,主要通过语言和宗教的渗入来维持殖民统治的稳定性。
如果获取经济利益是殖民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建立殖民统治和发展殖民文化都只是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不同手段。
相比之下,这两种手段中前一个虽然直接有效但是需要付出相当的维护成本,而文化的侵入则更加隐蔽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