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被赶下台的那天,朝鲜军队集体出动了。不是演习,是实战化训练。不是巧合,是计划中的“回应”。就在韩国政坛掀起轩然大波的金正恩亲自上阵,视察特战部队,并下达了“高度发展”的指令。韩国还在为新总统人选争得不可开交,朝鲜那边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两边的节奏,像极了交响乐里的对位法,一个沉,一个猛,却都盯着彼此。
这事儿啊,要从韩国那场8比0的“绝杀”说起。尹锡悦,这位原本坐在总统宝座上的人,被宪法法院的八位法官齐刷刷地投票罢免了。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全票通过。这在韩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尹锡悦上台这几年,处处碰壁。经济没搞好,外交得罪邻国,国内政局撕裂,好不容易有个盟友美国,结果连美国人也不愿为他出头。他倒台,表面是弹劾,实际是民心尽失。韩国宪法规定,总统被弹劾后60天内必须举行新总统大选。
这个时候,李在明成了热门人选。他背后是共同民主党,也就是文在寅当年那个势力。民调领先,而且支持率还在涨。再看对手,个个气势不足,像是陪跑的。可就在韩国忙着换总统的节骨眼上,朝鲜却像闻到了什么味,突然间“动”了。外交走偏,内政崩盘尹锡悦上台之后,一门心思往美日靠。对内说是战略联盟,对外却成了“桥头堡”。他力推“亲美抗华”的路线,什么芯片联盟、军事合作、经济制裁,一个接一个地往中国、俄罗斯、朝鲜那边送“信号”。中国不爽,俄罗斯冷处理,朝鲜直接炸桥。文在寅时期建立的南北缓和通道,全被他几句话、一轮军演给炸了。每一次美韩联合军演,朝鲜那边都是导弹伺候。外交政策成了激化局势的导火索。
韩国人不是傻子。经济下滑,物价飞涨,外部关系又紧张。民众不满情绪迅速攀升,尹锡悦的支持率跌破20%,就连执政党内部也开始分裂。当内外交困到一定程度,弹劾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法院全票通过罢免,不只是法律制裁,更是整个国家机器对他的“放弃”。朝鲜反应,远不止“冷眼旁观”4月4日,尹锡悦刚被罢免,金正恩就跑去看特战部队了。这不是偶然,更不是巡查例行公事。他不但视察,还下达指令——要发展实战能力,加强特战力量。朝鲜这边一出手,韩国哪还敢放松?本来以为尹锡悦走了,半岛局势可能缓和,结果朝鲜先一步亮剑,直接打脸这种幻想。朝鲜的意思很明确:换总统归你们的事,我这边照样不信任。
韩国政局动荡,朝鲜却选择加固防线。这种“反操作”,让人看得直冒冷汗。就像你家邻居吵架了,结果你赶紧换了门锁还装了监控。金正恩这波操作,是典型的“你乱我更狠”,不给任何可乘之机。哪怕李在明最终上台,想要恢复文在寅时代的缓和局势,也不容易。金正恩早就吃过一次“新总统”的亏,这次明显不打算再赌一把。真正的缓和,不是换个脸就能达成的。美国因素,局势背后的推手就在尹锡悦下台的前一天,也就是4月3日,美日韩三国外长齐聚布鲁塞尔,不谈别的,专门讨论东亚安全和中国、朝鲜的“军事活动”。李在明即便上台,也得面对现实:美韩同盟不是说断就断的。要军事援助、要经济合作,就得听话。这就像你签了个霸王条款合同,想跑也得掂量下代价。
李在明虽然民调高,但掌权之后能不能彻底改变尹锡悦那条外交路线?很难说。他可能会调整语气,缓和姿态,但真正的战略转向,恐怕得看美国脸色。韩国若无法脱离美国的战略安排,再多的政权更替也很难带来实质变化。外交政策像是穿在身上的紧身衣,换总统不代表就能换衣服。韩国这回是真的“动大了”。总统被全票弹劾,朝鲜立刻进入战备,美国继续在背后拱火。政坛换人,外交却难换魂。李在明就算真当了总统,也得在夹缝中求生存。韩国的未来不取决于谁当总统,而取决于谁更懂得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