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把大利丢一旁不管,却因小利乐开颜——杜甫
清末那会儿,清朝的国力慢慢变弱,最后在现代化发展的潮流里落到了低谷,每场战争都打不赢,还签了好多不平等条约。这情况在不少影视剧里都有体现,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
可实际上,从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来说,清末并非落后,而是相当强大。在被人吐槽最多的热武器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有个参加过清末战争的日本老兵讲过,那时湘军的武器装备特别厉害,把他们打得抬不起头来。
【可怕的湘军】
湖南这地儿的人多勇猛,说的就是以湖南人为班底组建的部队,不光战斗力强,士兵们打仗的劲头也特别猛。晚清那时候,曾国藩用湖南战士当班底,弄出了一支让敌人害怕的湘军。这支部队存在了好些年,一直挺顽强,后来被老蒋改造了,才渐渐成了历史。
湘军之所以声名远扬,关键有两点,一是队伍的配置,二是装备占优。湘军组建时,是照着明朝戚继光的阵容搭配模式来的,那会儿好多部队还只是单纯的步兵呢,湘军的队伍搭配就很强了,能远攻,也能近战,这种阵容搭配就是放到后来的抗日战场上,那也相当厉害。
接下来要说武器装备了,和让清朝皇室骄傲的八旗不一样,湘军的火器那是相当完备,数量不少,各种火器的搭配也很有门道,抬枪、鸟枪、劈山炮啥的,种类特别多。而且湘军还有带着火炮的水军呢,可以讲那时候的湘军,就是缺个空军,不然简直就是二战时美军的样子。
湘军自己建了兵工厂,在现代热武器上能自己满足需求了。虽说跟世界最先进武器比,差距挺明显,可这差距靠数量给补上了。换句话讲,那时候的湘军可有信心跟任何部队硬刚,日军对这一点体会很深。
清末那时候,只要日军碰上这支部队,那基本上就没啥胜算。据当时活下来的日本老兵讲,每次跟湘军干仗,那子弹就跟白给的似的不停地打,他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趴在地上躲着。等子弹打完了,拿大刀的士兵早到他们跟前了。
其实日本士兵的回忆是那个时候实实在在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
在好多人看来,清末的部队大多不行,武器差劲,也没啥战斗的意愿,这就是他们的实际情况,不过湘军可不这样。
那时德国的十三响毛瑟枪、后膛单发枪这类最先进的武器有挺多的,相当先进,还配有各种各样的大炮,那真是装备得特别厉害。
再看看那时候的日军,主要用的是前膛单发枪。能想到当时的日军见到火力威猛的湘军会是啥样,不过光有武器装备可不顶事,湘军的强大是全方位的,没什么短板。
为了使湘军能尽快摆脱过去那种战斗状态,从人员挑选到培训都有一整套办法。好多清朝照片里的清军,又瘦又小,根本没啥战斗力。可在湘军这儿,绝对不是这样,湘军的人个个高大威猛,很有气势,光从个头就能把日军比下去。
并且清朝那时从德国请了好多专家给湘军做培训,使湘军具备了各类现代化的战斗能力,所以在朝鲜战场上,日军差不多一碰就垮,很快就输了。照这样的战斗情况来说,清朝理应有实力跟各国较量一番,可为啥清朝末年还是那么惨呢。
【现实的无奈】
一支军队的最终战斗力,装备算不上啥大方面,战斗素养也并非最为要紧的,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实则是战士的那股子血性,好比《亮剑》里讲的,遇敌就得亮剑。
甭管敌人有多厉害,都得敢跟他当面干仗。那湘军就算再强,可他们的内心照样被清朝末年的风气给带歪了,一点血性都没有。
那时候的湘军要是碰上实力相当的对手,就会干脆放弃抵抗,撒腿就跑,连武器装备都直接扔那儿不管了。往轻点讲,这是他们胆小怕事;往重了说,这是国家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每个士兵都先琢磨着咋在战场上保住自己,而不是给国家拼命,这就是清朝衰败的关键缘由,几乎没哪个士兵甘愿为国家献身。
在这一方面,日军纯粹就是反面教材。
或许日军的军国文化被所有人反对,可从战争的层面讲,这种跟洗脑差不多的文化是日本能在亚洲称雄的重要原因。从明治维新起,日军就在日本占据了主导位置,就连那时的日本天皇都省吃俭用,给日军供应充足的物资。
在战场上,甭管日军处于啥样的不利境地,他们心里都会冒出这么一句,要给天皇尽忠。战场上的日本兵挺吓人的,他们不光敢冲敢打,还弄出各种自杀式的攻击手段。这就导致在清末的时候,往往一个日军就能打败两倍于己的敌人。
清朝末年堪称亚洲发展的一道分水岭。清朝前期的时候,虽说清朝国力已渐趋衰弱,可在亚洲地区那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然而到了清朝晚期,日本却慢慢拥有了话语权,而这话语权是他们靠士兵的性命换来的。
日本拿到话语权后,整个国家就快速发展起来了,到二战那会,日军的军工都成世界一流的了,在亚洲战场上那是特别顺,还敢跟美国对着干呢。要不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吃了大亏,日本在亚洲的地位那可是没法动摇的。
知道羞耻才能变得勇敢,了解完清朝的历史,咱得更珍惜前人给咱的教训。武器装备得不停发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不管咋发展,战争到最后肯定是人跟人的直接对抗,路窄碰上了,勇敢的才能赢。当年八路军战士能打败敌人,咱现在照样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
国内有个教授说中国人缺少报复心态[点赞],我想说的是什么时候去报仇?妈的百度和头条给我限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