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一位偏居一隅的艺术家能收藏了那么多马口窑陶器,也很难理解一位默默无闻的画家能画出那么多作品。
据史料记载,马口窑陶器为湖北民间陶器,从公元前1481年起,汉川马口就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质量好、销路广,很多当地人以此为生,也生产了样式众多、数量巨大的陶器。笔者走访武汉古玩市场时,一位门店的工作人员说:“三十年前,大众没有认识到马口窑陶器的艺术价值时,到处可见,价格很低,由于画家刘敦义近几十年不断搜集,在其带动下,很多收藏家也开始高价购入,其价格不断攀升,现在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早在七、八十年代,刘敦义临摹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时,偶尔发现马口窑陶器上的图样装饰性很强、古意很浓,如同壁画。由此,他尝试临摹马口窑陶器上的图案纹饰,临摹越多,兴趣越大,也就开始省吃俭用从民间陆续搜集各种样式的陶器。后来,越收越贵,刘敦义不仅把自己的工资、卖画的钱都用在收藏陶器上,偶尔还借用爱人的工资。受刘敦义感染,其爱人也认同了此项收藏,也就越收越多。
“我们百年之后,这些珍贵的陶器如果流落到个人手里,一定没有我对这些陶器情感深,必定有所损坏,那对中国文化将是一种损失,只有捐出去,国家收藏,才能完好保存其价值”。刘敦义如是说。
30多年以来,刘敦义夫妇收藏了1000多件马口窑陶器,凝聚着巨大的心血,每一件陶器都带着他们浓郁的情感、带着他们爱不释手的温度,每一件陶器他们也都不舍得卖。刘敦义的女儿武汉大学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国外,老两口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决定把收藏的马口窑陶器和绘画作品捐给国家。当武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刘敦义家时,顿感惊喜,满屋子陶器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各个墙边、角落,还有大量的绘画作品,几乎挤占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很快,武汉博物馆为刘敦义举办了捐赠仪式,并把552件马口窑陶器、330件临摹的马口窑陶器图案、37件根据陶器图案创作的绘画作品集中展览。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各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笔者也由此走进刘敦义的工作室,看画、聊天,一个上午,才感受到他那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背后,对文化、对艺术所蕴藏的澎湃激情。
《十八学士游春图》
刘敦义,1945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自幼喜欢绘画,19岁时,毕业于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分配到武汉市大兴路中学,担任美术老师。10年后,刘敦义调到美术学校任教,又担任了5年美术老师。这15年里,国、油、版、雕,水彩、水粉,理论、创作、设计,刘敦义什么都教。在教学相长之中,读理论、重实践,写生、临摹壁画,也画了很多作品,并陆续参加了很多地方性展览,比如《延安的锄头》《西沙喜讯》《良宵》《三军过后》等作品先后参展,《良宵》还曾获“抗战60周年绘画作品展”金奖,逐渐引起当地领导的关注,被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吸纳为第一批会员。35岁那年,刘敦义又调到武汉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担任美术教研员,直至退休。
艺术家的作品里藏着艺术家临过的画、读过的书、走过路,也藏着艺术家的品格、修为、情怀。如其人,如其人生。
纵览刘敦义的作品,可以看到,他恪守着主流正脉的艺术之道,一路笔耕不辍。
70年代,刘敦义在图书馆翻到唐弢的《创作漫谈》,他如齐白石发现《芥子园画谱》一样,从中汲取创作滋养。那时,画坛在“徐蒋体系”的影响下,很多画家致力于“笔墨与造型的结合”,为“人物造像”,成教化,助人论,发时代之先声。华三川、周昌谷、方增先、刘文西等画家首当其冲,浙江的吴山明、刘国辉,京津的杜滋龄、冯远,湖北的张善平、刘敦义等一大批画家紧随其后。那时,各种艺术作品、创作心得纷纷在各大美术期刊上发表,如方增先的作品《粒粒皆辛苦》、文章《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李震坚的作品《妈妈的新课题》、文章《中国写意人物画》,以及众多艺术作品、理论文章。那时,从刘敦义创作的《延安的锄头》《西沙喜讯》作品中,可以看到洗练的笔墨、扎实的造型,而《三军过后》《良宵》两幅作品则在“笔墨与造型”的基础上,融入了微妙色彩、融入了形式语言,还若隐若现着主观情感。也许创作这两幅作品时,刘敦义眼界开阔了,他借鉴了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如色彩、如形式、如构成,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笔墨与造型的结合”,相比同时期画家,他的绘画路径有所拓展,表现手法也略显多样。
后来,刘敦义临摹了大量的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马口窑陶器,他“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夯实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与此同时,刘敦义读了很多书,画理画论、诗词歌赋,以及孔孟、老庄等等传统文化也都在其视野之内。他妙悟着众家理论观点,思辨着各种艺术形态,付诸于大量的现场写生、创作实践之中,再加上多次在国内外游历、办展的所观、所想,刘敦义的艺术形式、表现技法、创作思路都实现了大幅度跨越。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004年,刘敦义在法国凯旋门举办画展,其中一幅以唐代“十二乐坊”为主题的作品引起众多外国人围观,纷纷赞叹,这对刘敦义触动很大,也由此下决心走民族路线。于是,他依仗着早年临摹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以及临摹《韩熙载夜宴图》《女史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传统绘画所打下的基础,借助多年神游诗词歌赋、文学哲理的文学功底,大胆而坚定地沿着中国艺术的古今之路,并结合世界各民族的艺术语言,探索前行,锐意深耕。
喜欢什么就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感兴趣就对什么比较敏感,兴趣的精专久长加持着敏感的所观所悟,出成绩也就在情理之中。
《十二乐伎图》局部
在教育一线时,画画是刘敦义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也是他情感所在、精神所系,为此,他除了工作,就是画画,心慕手追,不知疲倦。自2006年从教育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刘敦义便如脱缰野马,在艺术的天地之间,风入四蹄,纵横驰骋,他也真正进入了化境状态。
当看到刘敦义线描作品《五百罗汉》时,不由自主地想到“天衣飞舞,满壁风动”的吴道子,想到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甚至想到90岁之后又画了中国美术馆几个展厅工笔画的黄永玉。刘敦义的《五百罗汉》堪称当代绘画线描的奇观,线条遒劲隽美而疏密有致,飘逸跌宕而穿插有序,而人物则眉宇意态,动静神情,虽在楮素,咄咄逼真。每一幅作品,人物各不相同,其貌、其形、其神、其韵,各臻其妙,各得其所。从中可以看到刘敦义对线条的娴熟运用、对神形的高度把控、对造型的灵活驾驭。无疑,那线条是百炼成钢所形成的肌肉记忆,那神形也一定是“凡数万本,方得其真”的笔端升华,非几十年朝夕功力不能达成所愿。
《十二乐伎图》《红楼十二钗》《十八学士游春图》等等鸿篇巨制则是刘敦义的扛鼎之作,也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是其本体,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刘敦义则把古代壁画与现代人物融合在一起、把中国画的神韵与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融合在一起、把中国写意精神与西方浪漫主义情调融合在一起,而在表现手法方面,他则把工笔与写意、写实与抽象、笔墨与色彩等技法统合一体,并结合壁画、木版年画、唐卡等多种表现形式,而实现了艺术的精妙融合。形、光、色、线交融着皴擦、渲染、勾勒,具象生动逼真、意象苍茫浑厚。当具象与意象神遇而迹化时,画面或斑驳陆离,若隐若现,乍合乍离,或精微逼真,质地洁美,美轮美奂,给人一种“致广大,尽精微”之感,可品观、可神游、可遐想。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壁画的庄重典雅,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也可以看到魏晋绘画的迁想妙得、唐朝绘画的雍容华贵,如顾恺之的卧游畅神、如张萱之品、周昉之质,还可以看到当代都市丽人、模特美女的娴静、优雅。刘敦义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传统经典,把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艺术元素吸收、提炼出来,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如魏晋名画、唐代经典,同时,他又以中国画的审美眼光发现、挖掘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从中筛选出符合中国绘画精神的艺术元素,如把现代都市丽人的意态神情、模特美女的容颜姿貌,通过丰富的想象,个性化处理,进行遥想古今的巧妙嫁接,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古意神韵,又赋予现代都市丽人以魏晋之婀娜、大唐之典雅、盛世之丰腴,还有西方古典主义的精致,多种手法互融互通,交相辉映,诠释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绘画精神,并以既古亦新的艺术形态契合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品牌系列》
在刘敦义的家里,笔者除了看到一卷卷绘画作品,一幅幅精品力作,还似乎可以闻到墨香、听到宁静。几十年以来,刘敦义参禅悟道,妙悟人生,他和爱人过着朴素、清净、淡泊的生活,他们远离喧嚣浮躁的社会,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世俗功利皆不在视野之中,名利得失也不在其考量范围之内。刘敦义画画不求售,更不会为了市场兴衰、他人好恶而曲意逢迎,他只在艺术空间里怀着宁寂而旷远的心境,蓄素守中,虽已白首,却像一位活力四射的青年,朝气蓬勃,弥漫着真力。
“藏陶五百件开心,泼墨一千张快乐,我一辈子就两件事,藏陶就是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口窑陶器,泼墨就是画画,画了一千多张,我非常快乐。”刘敦义的话犹在耳边。是的,收藏马口窑陶器,刘敦义几乎倾其全部资金,画画,刘敦义毕其功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题材众多,涉猎广泛。笔者有感于此,滔滔不绝,也只能窥豹一斑,旨在抛砖引玉,以待更多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为刘敦义的艺术,也为这个时代的艺术。
(文/桑干)
作品欣赏《都一样》
《老师您好》
《良宵》
《延安的腰鼓》
《品牌系列》
《汉风》
《唐人诗意之一》
《唐人诗意之五》
《唐人诗意之六》
《唐人诗意之九》
《夜游图》
《游春图》
《长春》
《唐韵》
《维摩讲经》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