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朱楼村的空气中弥漫着一阵嘈杂声,伴随着一阵阵惊叫声,清晨六点,五十岁的朱之文在自家院子里显得十分狼狈。
他穿着一双人字拖,试图翻过自家院子外面那道矮墙。
这一幕充满了戏剧性,尽管有人在旁边叫喊着,但朱之文面前的情境却像是一场荒唐的“真人版神庙逃亡”。
一位中年妇女试图抓住他的衣角,生怕他就这么跑了,而这一幕恰巧被央视的记者捕捉到了。
原本他们想要拍摄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却不料成了这样的搞笑画面,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笑谈。
自从在2011年,一身军大衣的朱之文震撼全国后,他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
原本宁静的朱楼村瞬间被打破,成为了短视频时代的聚焦点。
每天都有成群的主播冲着朱家大门,凌晨三点时分,甚至还会有人蹲守,专门拍摄“大衣哥晨尿”。
那些原本借钱不还的邻居,如今却变成了翻脸不认人的“流量分红”的追逐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家的小院不再是一个温馨的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透明的鱼缸,甚至被迫装上了十多个监控摄像头,以抵挡那些翻墙而入的“特种兵”。
在朱家门前的场景愈加混乱,醉酒的男人撕碎春联愤怒发泄,而老太太则趴着索赔,甚至还有网红扛着锅碗瓢盆试图搬来“养老”。
朱之文的妻子有时在门后缩着,拿着一把扫帚,听着那些骂声和喧闹,整个人都抖成了一团。
这一切,都让人觉得这个曾经憨厚的农民歌手如今有些无奈和绝望。
这场“围猎”持续了整整十四年,而在2023年春节,事情终于发生了转变。
2月18日,朱之文对一个网络主播提起了法律诉讼,这个主播用更为恶劣的手法,利用AI技术将他的孙子改得不堪入目,甚至充斥着侮辱性的言论。
庭审中,通常被看作“怂”的朱之文颇有几分硬气。
他直言,过去总是因为乡邻之间的关系,无法以暴制暴,如今他终于意识到了,所谓的“好人卡”并不能成为他不受侵害的盾牌。
更为讽刺的是,再次得到关注的朱之文,却发现一些靠拍摄他的视频而致富的主播,竟然在直播时嫌弃他送的灯笼寒酸。
在网络上,网友们将他的灯笼与刘强东送的万元红包进行对比,却总是选择对两者的本质差异视而不见。
那位拒绝接受年货的孤寡老人,恰恰是曾靠着朱之文的名声买下汽车的“网络乞丐”。
整个事件折射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生存逻辑,村民的思维方式响亮而清晰:“你穷时没欺负你,富了就该给我们花,花你的钱是在帮你积德。”
路修了被骂成“理所当然”,朱之文捐款被质疑“不够多”,甚至连拒绝无理的索赔都成了“为富不仁”。
这种无形的道德绑架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令朱之文难以喘息。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弱者的暴政”正在撕裂以往紧密的乡村伦理关系。
善意不再单纯,而是成为了勒索的筹码。
每当隐私成为公共财产,大衣哥的困境便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切肤之痛。
那些举着手机,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主播,实则在凭借道德绑架的榨取行为获取流量。
有人在网络上对朱之文表示,搬进城里就能清静。
这种建议透着极大的天真的残忍。
朱之文曾试图在县城买房,但最终“老宅”依旧沦为“网红”的打卡景点,连新家的楼道都被主播们支起了直播支架。
村子里的民警偶尔巡逻过后,主播们又会嬉皮笑脸地卷土重来,村支书无奈地摇着头,表示如今全村一半的人都指望着拍朱之文过日子,谁敢切断他们的“财路”呢?
在法律层面,现有的法律对“软暴力骚扰”的相关界定仍显得模糊。
那些借助拍视频之名行骚扰之实的举动,就如油腻的棉花一般,令人抓不住却又无所逃避。
尽管朱之文的律师团队正在收集证据,试图通过集体诉讼来解决问题,但在情感和道德层面,比法律更难以改变的,或许是人们内心的欲望。
当朱之文第N次翻墙逃避镜头,墙外的观众们却齐声欢呼,他们期待着这段“独家素材”能带来人气的飙升。
而朱之文在邻居家屋顶上,却只得苦笑,眼前映入眼帘的正是自家院子里的人头攒动,那一幕仿佛回到了他当年在《星光大道》决赛时的热闹场面。
然而这次舞台却变成了一个狩猎场,昔日的热烈掌声化为了如今的嘲讽与冷漠。
在镜头的聚焦下,那些本该值得尊重的乡亲,却把他钉在了流量的十字架上。
这场没有剧本的真人秀,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着人性深处最赤裸的欲望。
或许,朱之文午夜梦回之时,仍会想起那个十四年前身穿军大衣,满怀期待的汉子。
希望这一切,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有所改变,而不仅仅是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