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主旋律作品喷发,电视剧有精品《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电影有《长津湖》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
关于主旋律电影,每年基本上都有,但称得上经典的不多,个人心目中的NO.1当属1999年的《横空出世》,豆瓣高达9.4分,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和《高山下的花环》堪称双雄。
《横空出世》,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国防经典影片,展现了中国人不畏困难、心怀崇高理想的奋斗精神,以及深厚的科研实力,也是第一次全景式展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过程,令全国人民精神振奋。
01、故事结构紧凑不拖沓
概括来说,这部影片就是讲述了冯石将军(李雪健 饰)和陆光达(李幼斌 饰),带领众士兵及科研人员,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但影片中的演绎不仅动人,而且波澜壮阔。
影片是以真实故事改编的,角色都有原型:冯石的原型是中国的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陆光达的原型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也是影片的两条主线:军人和科研人员。
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冯石,在接到布置的秘密任务——“搞原子弹”后,带领着上甘岭英雄连,前往被誉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沙漠。
寻找到水源后,他们“安营扎寨”,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来这,但是他们依然毫不怨言地、日复一日地修建着基地。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知道,“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另一边,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科学家陆光达,决心放弃一切在美国获得荣誉的机会,隐姓埋名,为中国研制原子弹,这是他的决心。
两拨人,相隔几千公里,却都在为一件事奋斗着。再加上苏联老大哥派来的技术专家,一切都在稳步进行中。
然而,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在原子弹研究最为关键的时刻,苏联撤走了技术专家。
专家在临走前还烧毁了最重要的数据图,好在科研人员忍着烧伤的痛苦,从火海里“抢救”出了残留的图纸,拼到一起发现还能用。
不顾苏联专家的嘲讽,所有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用算盘核算数据,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后,陆光达携科研人员前往罗布泊进行实验,在与冯石的磨合与配合下,一个又一个难关被攻克,1961年的夏天,原子弹的模拟爆轰实验成功了!
在经历了美国施压、时间大幅压缩、全面饥荒等严重困难后,1964年10月16日,一声巨响,一个蘑菇云升空,中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我们终于挺直了腰杆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主旋律影片,也颇具浪漫色彩。冯石考察敦煌莫高窟这一段故事的演绎,可以说是影片中最具浪漫色彩的。
冯石在看到莫高窟的壁画后,留下了一首诗——“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
这首诗不仅仅是为后面放弃莫高窟这个实验地点、保护众多文物做铺垫,更是因为冯石久经战场,饱受美国核恐吓带来的屈辱,再加上日本被核武器轰炸的震撼场面的冲击,这首诗更像是在替所有中国人询问,中国的核武器在未来何方。
02、人物形象丰满
影片不单单讲述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历史事实,更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为久经战场的将军冯石,他在影片中其实是很可爱的。当回忆起朝鲜战争时,他的眼神是愤怒的;在面对原子弹基地时,他的眼中又饱含希望和激情。
为了被冤枉的“战友”陆光达,他能不顾军令直奔首长办公室,以项上人头担保、求情;在飞机上看到“失而复得”的老战友陆光达,他的眼神充满着喜悦,憨憨的一笑更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不得不佩服李雪健老师的演技,将一个军人身上的血肉和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再看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身为科学家,有着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和不屈的傲骨。
他放弃美国的众多优待条件,毅然回国,隐姓埋名,在艰苦恶劣的沙漠中苦心研究,甚至都不能见上妻子一面,这是他的决心和血性。
面对苏联专家的讽刺和侮辱,他不卑不亢,走出雨伞站到雨下、无声对抗,这是他不屈的傲骨。
而他又是鲜活的,常年的国外生活,让他习惯了喝着咖啡听西方音乐,这一细节的打造,让他整个人都贴近了生活,不再是人们认为的离得很远的科学家,而像是一个普通的邻居一样,亲切可爱。
03、影片拍完后,李雪健直言“懊悔”
据了解,在影片拍摄结束后,李雪健在采访中直言“非常懊悔”。
原来,他听老一辈的科学家讲述当年的亲身经历,了解到在罗布泊荒漠上,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树皮、树叶都没得吃,而且由于太过荒僻,交通不便,粮食补给也跟不上,因此当年的张蕴钰司令的身形是很消瘦的,皮肤也很黑。
而李雪健在拍摄影片时,却显得比较圆润、比较身强体壮,不像遭受过如此恶劣生存条件的样子。
因此,在后来的采访中,李雪健才说出了“懊悔”的话,懊悔当时为何没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再多用心,觉得自己太胖了,“要是再瘦20斤就好了。”
04、拍摄时引来国外十几颗卫星监测
影片拍摄结束后,在一次采访中,导演陈国星提到,当时他们在拍摄时,由于离原本的基地太遥远,根本无法保证拍摄。
于是他们在基地附近的公路边上,用了60多吨钢材,搭了一个60多米高的铁塔。在铁塔的周围一比一地模仿真正的核试验。
陈国星提到,当时他们真正挖了战壕、工事,还调来了坦克、飞机。拍摄的时候,飞机起起落落、坦克来来回回,每天都有三百多个群演的场面。
而这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重视。据了解,当时部队总参的领导找到陈国星,对他说他们拍摄期间,国外的监测卫星从2颗增加到了十几颗,他们都以为中国在重启核试验。
最后,剧组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正式的消息,宣布是在拍摄电影,负责监测的卫星才减少了。
这部电影只有110分钟,向人们展示了先辈们不畏艰辛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
而这些困难险阻仅仅是冰山一角,现实中先辈们经历的要多得多,有着很多像陆光达、冯石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甘愿隐姓埋名,默默地为祖国的发展奉献着,这样的精神值得敬佩。
陈国星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刻意煽情,却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震撼着所有国人的心。(撰文:西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