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一路上有人匆匆路过,有人并肩同行,最终又各奔东西。在这来来往往的聚散里,离别总是带着难以言说的愁绪。
当我们不得不与挚友分别,看着那熟悉的身影渐行渐远,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但王勃在他的一首名作中却以别样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超脱和豁达。
那么他究竟向友人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又蕴含着什么震撼人心的哲理?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千古名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的大意是:三秦之地拱卫着雄伟的长安城,朦胧烟雾中可以遥望蜀州的五津。离别之际,满怀依依别情,因为我们都是宦游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即便远在天涯,却好像近在身边。千万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时,像年少的儿女那样伤心欲绝,泪湿佩巾。

唐高宗咸亨二年暮春,长安城外灞桥柳絮纷飞。王勃紧攥青瓷酒杯,望着对岸秦岭,只觉长安城墙比往日更高。十年前洛阳牡丹花会,王勃还是太学生,与刚中进士的杜审言因争辩《楚辞》注疏结识。二人在曲江池畔击筑高歌,醉后甚至用新科进士的红袍当宣纸,蘸墨写下豪情壮志。
如今杜审言左迁蜀州少府,王勃也因《斗鸡檄》被逐出沛王府,昔日凌云志皆成泡影。“子安兄,再饮此杯。” 杜审言声音带着蜀地的绵软,银酒壶倾倒,日光洒下碎金般的光点。他绯色官袍被风吹得鼓胀,恰似欲飞的红鹳。

王勃想起三日前在吏部门前偶遇杜审言,他捧着调任文书,因蜀道艰险而面色发青。二人不过是诗会上点头之交,可当杜审言提出作别,王勃还是应下了这场送行。
杜审言摩挲着酒盏边沿的莲花纹,开口道:“记得去年重阳,我们在慈恩寺赏菊,你说菊花最妙在残,当时我还笑你矫情。”
王勃一怔,那天杜审言穿着白衫,捧着金丝皇菊,说要带回洛阳给祖父赏玩,如今想来,宦海浮沉竟比花开花谢更无常。他仰头饮尽残酒,瞥见杜审言腰间佩着的错金螭纹玉带钩,那是昨日特意赎回的旧物。
“蜀道虽险,终究是人走出来的路。” 王勃抓起酒壶给自己斟满,“当年诸葛武侯出祁山,不也……”话未说完,就被杜审言的苦笑打断:“我又不是去打仗。”
柳絮飘进酒盏,远处商队驼铃混着挑夫的川江号子传来。王勃望着杜审言官帽下新生的白发,明白这个世家子或许比自己更早尝到离乡的滋味。

“你看这秦岭。”王勃指向云雾缭绕的山峦,“传说山中有神木,根扎三秦,枝桠却伸向巴蜀群峰。既同沐大唐风雨,何必分什么秦树蜀云?”杜审言手指微微发抖,想起昨夜老仆偷偷塞进箱笼的长安黄土,此刻王勃的话,如剪刀剪断了某种看不见的绳索。
渡口船夫开始第三遍吆喝。杜审言起身,官袍下摆扫落石凳上的柳枝。王勃看着他走向渡船,突然高声吟道:“城阙辅三秦——”尾音被江风吹散。

踏上跳板的杜审言身形一顿,听到“风烟望五津”时,突然转身,官帽被江风掀落。他望着岸上青衫磊落的王勃,第一次放声大笑:“好个海内存知己!”
船橹搅碎一江春水,王勃望着渐行渐远的帆影,伸手接住飘旋的柳絮。那些绒毛里,或许藏着某片蜀地的云,此刻正轻轻落在他掌心。
王勃的这首诗就像一盏温暖的明灯,“天涯若比邻”,这不仅是对友人的安慰,更是对真挚情谊的礼赞。岁月流转,聚散无常,可只要心中有情,距离便不再是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