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啊,军工股,尤其是航空军工股几乎全体业绩暴雷了,有些龙头利润暴降90%,有些龙头股直接陷入亏损,难怪军工股这波牛市一直不涨!
第一家:中航机载
2024 年,中航机载营收与利润遭受重创,收入下滑 18%,降至 240 亿元,净利润下滑 45%,仅 10.41 亿元。
在市场层面,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部分地区局势紧张,航空防务需求在不确定性下起伏不定,客户采购计划频繁变更,中航机载订单量随之锐减,营收承压。航空产业步入技术革新阶段,新产品研发周期延长,老产品竞争力下降,新订单的争取愈发艰难,业务拓展受限。
政策层面,国家对航空防务领域的预算微调,直接减少了公司的订单份额。与此同时,环保和安全新规陆续出台,中航机载为满足合规要求,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升级设备,增加检测环节,致使生产成本上升。
成本控制方面,中航机载在原材料采购时,未与供应商达成长期稳定合作,导致采购价格波动较大。生产流程中,自动化水平较低,人工成本高,且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费用管控缺乏有效机制,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加剧业绩下滑。

第二家:航天电子
2024 年,航天电子的经营成绩单不甚理想,收入锐减 24%,降至 143 亿元,扣非利润更是大幅下滑 59%,仅为 1.67 亿元。这背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交付层面,航天项目通常周期长、环节多,受技术难题、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航天产品交付进程受阻,交付量减少,公司营收规模直接缩水。航天项目多由国家主导,项目预算与规划的调整,同样会打乱交付节奏,影响公司营收。
业务架构层面,自 2024 年 8 月至 12 月,航天电工未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极大地影响了公司营收规模。航天电工作为公司重要业务板块,脱离合并报表,使得公司在营收统计上出现大幅落差。
盈利层面,扣非利润大幅下滑,反映出公司核心业务盈利能力欠佳。当下,航天电子业绩增长多依靠转让航天电工股权获得的投资收益,这犹如 “饮鸩止渴”,掩盖了主营业务发展的深层问题。航天电子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方面,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导致核心业务在市场竞争中渐失优势,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

第三家:海格通信
2024 年,海格通信的经营状况遭遇挫折,收入骤降 24%,降至 49 亿元,扣非利润下滑幅度更是高达 113%,仅剩 0.73 亿元。这背后,有行业环境与企业自身运营等多方面的原因。
从行业市场角度来看,行业客户采购策略调整以及市场周期性波动,给海格通信的传统无线通信业务带来巨大冲击。作为公司的营收支柱,传统无线通信业务订单锐减,营收大幅下滑。尽管公司积极布局新兴业务,但由于市场尚不成熟,规模有限,其带来的增量难以填补传统业务下滑造成的营收缺口。
从研发投入层面来说,海格通信高度重视在北斗、无人、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全年投入研发费用约 9.5 亿元。虽然这一举措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但短期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为了拓展民品业务,公司在营销渠道建设、品牌推广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加大了成本压力。
在成本与营收的双重挤压下,公司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传统业务萎缩与新兴业务尚未成熟的矛盾,研发、市场拓展成本与营收增长的失衡,共同导致海格通信 2024 年业绩承受巨大压力,经营效益显著下滑。

第四家:航天彩虹
2024 年,航天彩虹在经营上遭遇不小的挑战,收入下滑 10%,降至 26 亿元,扣非利润下滑幅度达 105%,出现 723 万元的亏损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集中体现在无人机与新材料两大核心业务板块。
在无人机业务板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这使得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需求和贸易环境极不稳定。航天彩虹无人机的出口业务,在诸多限制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增长举步维艰。在国内市场,无人机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同行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航天彩虹的市场份额遭到挤压。与此同时,国内客户的采购流程复杂,节奏放缓,订单未能按预期释放,进一步制约了无人机业务的营收增长。
新材料业务方面,光伏与消费电子行业的市场变化对航天彩虹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致使背材膜业务陷入低迷。消费电子市场也同样面临困境,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影响,光学膜的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彩虹的相关产品不仅销量下滑,价格也被迫压低,双重打击下,新材料业务的利润大幅缩水。
无人机和新材料两大业务板块的不利局面相互交织,致使航天彩虹在 2024 年的营收与利润都承受了巨大压力,经营状况陷入困境。

第五家:北斗星通
2024 年,北斗星通的经营形势严峻,收入骤降 63%,降至 15 亿元,净利润更是暴跌 317%,陷入 3.5 亿元的亏损深渊。追溯背后成因,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锐减与业务发展受阻两大方面。
从投资收益看,2023 年,北斗星通通过出售北斗智联 15% 股权,斩获 4.4 亿元投资收益。但到了 2024 年,这类高收益投资活动大幅减少,投资收益同比锐减约 3.9 亿元,使得整体营收失去重要支撑,对公司的盈利状况造成沉重打击。
业务层面,公司多个业务板块接连受挫。在特种芯片及信息装备业务领域,项目执行周期本就漫长,受技术难题、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不少项目出现延期交付,甚至部分项目直接被取消,这直接导致该业务板块营收大幅下滑。在导航产品业务方面,国际代理产品曾经是重要的营收来源,但随着国内自主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化替代浪潮来袭,国际代理产品的市场份额被迅速挤压,公司利润大幅缩水,经核算,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约 1.3 亿元。
投资收益的大幅缩水与业务层面的双重打击相互叠加,致使北斗星通在 2024 年的营收与利润遭受重创,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第六家:航天机电
2024 年,航天机电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收入锐减 42%,降至 53 亿元,净利润陷入 0.71 亿元的亏损泥沼,扣非利润更是亏损 1.68 亿元。航天机电业绩的急剧下滑,主要归因于光伏和汽配两大产业的低迷表现。
光伏产业领域,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航天机电在光伏制造环节的营收因产品售价的持续走低,出现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公司旗下土耳其光伏业务以及埃斯创卢森堡业务,在转让之前就已陷入持续亏损的困境,这无疑让公司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对整体营收与利润的负面影响愈发显著。
汽配产业方面,航天机电的营收表现也差强人意。爱斯达克及埃斯创韩国作为公司汽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主要客户产销量波动的直接影响。以爱斯达克为例,其营收同比下滑 24.40%。汽车热系统业务因客户需求减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未能实现盈利,整体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不仅压缩了汽配业务的利润空间,还拖慢了公司的发展步伐。
光伏和汽配两大业务板块的双重失利,对航天机电的营收和利润造成了严重冲击,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了艰难的境地,经营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第七家:中科信息
2024 年,中科信息在经营过程中遭遇了挑战,收入下滑 14%,降至 5 亿元,净利润下滑幅度更是高达 75%,仅为 958 万元 。这一业绩滑坡现象,主要源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与内部业务布局两大方面的因素。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科信息所服务的行业,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行业内企业为应对市场变化,纷纷缩减项目预算,原本计划开展的项目,不仅招标环节延期,部分项目甚至直接取消。这使得中科信息大量项目无法按时完工结算,直接导致营收和利润下降。此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同行间的价格战此起彼伏,中科信息为获取项目订单,不得不降低报价,这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公司毛利率出现下滑。
在内部业务布局上,中科信息积极推动战略性业务发展,在智慧医疗等创新业务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然而,这些创新业务尚处于创业初期,市场开拓难度大,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大量资金被投入到研发与市场培育环节,不仅未能为公司带来正向收益,反而增加了运营成本,进一步拖累了整体业绩 。
外部市场环境的不利变化和内部业务布局的阶段性困境相互叠加,致使中科信息在 2024 年的营收和利润遭受双重打击,公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第八家:航天智装
2024 年,航天智装在运营过程中,业绩出现下滑态势,收入下滑 6%,降至 13 亿元,净利润下滑 21%,仅为 7119 万元。深入分析后,业绩下跌主要与核心业务板块发展受阻有关。
铁路检测领域作为航天智装的重要业务方向,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变革影响,市场需求显著放缓。与此同时,行业内新进入者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航天智装在技术创新与产品拓展方面未能紧跟市场步伐,新产品研发周期长,且无法有效契合市场需求,致使订单获取时断时续,业务增长陷入瓶颈。
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核工业智能装备业务同样遭遇难题。这些业务从技术研发到实际市场应用的转化效率较低,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对市场需求的研判不够精准,产品在推向市场后,市场反响平平,市场需求增长近乎停滞。这不仅导致前期研发投入无法快速获得回报,后续的市场拓展与业务运营也缺乏动力。
铁路检测领域的低迷、智能测试仿真及核工业智能装备业务转化效率低下等问题相互交织,致使航天智装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

第九家:江航装备
2024 年,江航装备在运营过程中遭遇业绩滑坡,收入下滑 10%,降至 10.93 亿元,净利润更是下滑 35%,仅为 1.25 亿元。这一困境主要是由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运营策略的双重影响所致。
从外部市场来看,航空装备行业的需求受宏观经济与国防预算的影响较大,市场环境的波动使得江航装备的订单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同时,由于供应链、生产排期等多方面的因素,产品订单交付节奏发生改变,交付周期延长,导致航空军品的实际交付量减少,直接造成了收入下滑。航空军品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这部分收入的减少对公司整体营收造成了较大冲击。
在内部运营方面,江航装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研发费用的同比增加,虽有助于提升公司的长期竞争力,但在短期内,这无疑大幅增加了运营成本。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研发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导致订单交付量减少,进而影响营收,而内部科研投入的增加又提升了运营成本,两者相互叠加,共同导致了江航装备 2024 年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重下滑,给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