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见鼎臣亭

声夫评旅游 2024-07-28 18:56:44
幸见鼎臣亭

作者 昇夫 字数 1529

这次见到鼎臣亭,全然是意料之外。原抱着碰运气的心里,孰不想有此收获,就像是捡了个大便宜。不仅如此,还“找到”了梌山书院(旧址)。一想像我这样愣不丁地跑到鸡窝寻什么书院,如此傻鸟,怕是也无多吧。论起能找到梌山书院,跟鼎臣亭有一定关系,是鼎臣亭先吸引了我,不然也不会走到那个窄巷铁门去。

早在得识鼎臣亭名之前,我就注意到了中山北路边上的这个特别建筑。去年底一个偶然机会,在地图上发现一个与家乡同名的村组,经到访了解,水口蓬陵徐氏在几百年前是由梌山迁过去的,他们把徐铉当先祖祭拜,正是由此才知道这座特别的建筑叫鼎臣亭。

之后到实地造访,可是没有相关途径,仅凭一己之力,连门都未找到,所以一直悬在那里。时值大半年后的暑日,再次来访,或许是机缘到了,得以幸见。

鼎臣亭

那天,推开那个铁门进去后,站在鼎臣亭前,上眼一打量。二层,六边形,底层有一门一窗。窗这边的墙上有一块牌子,上写:

“惠州市历史建筑,鼎臣亭。该建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西街道尔雅巷中山北路72号,始建于民国时期,为二层砖混结构欧式小洋楼,占地面积约23.8平方米,具有一定历史价值。2013年4月25日公布为惠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建筑名称:鼎臣亭。建筑编号:441300-HZ-01-0095。公布单位: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时间:2013年四月。”

也就是说,鼎臣亭为惠州市历史建筑,还不是文保单位。

再走到门前,铁门半掩,门脚下生长着指粗米余高的幼木,应是今年春长起来的。在此之前,概有人整理。将幼木折伏,踩着走了进去。原以为可上二层,但里面并无楼梯。一个主要的特点,除六面壁与外墙形相仿外,内中有六柱,到一定高度联成拱门,直与顶部平接。六柱五门相环,高2米余,状如一朵花样。亭里面为何如此装饰?原来,起着支撑二层的作用,成为二层主体的基座。这种设计也是蛮特别的。环内一圈,窗边倚一木门,是坏了的内门。

历史建筑牌示

据了解,此亭原有一碑,碑上刻有墓碑亭记。碑是在亭建之时所筑,墓碑亭记由时任广东岭南大学教授杨寿昌撰,清师范科儒学教论李鹤年书。墓碑亭详细记述了建亭原因及建亭情况。据资料显示,该碑高1.53米,宽为0.53米,厚3厘米。碑头文:“宋徐鼎臣先生墓碑亭记”,横写从右至左,篆体,字高8厘米,宽3厘米。正文竖写,从右至左,每字略大于1厘米,繁体,无标点。由于历史变故,这个墓碑曾一度流失,直到近年才在桥西柏子树下3号的黄屋被发现。

在亭内自然没有发现这块碑的踪影。柏子树下3号黄屋,应是之前访过的“黄氏祖居”,改天去看看,看能否见到这块碑。

鼎臣亭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门的这一边,有一天阶,使二层与相邻的梌山书院联通。那时还想到书院楼上,因门皆封死,不得入内。不然,试想站在鼎臣亭二层看老城,概是别有风景吧。

鼎臣亭经年风雨,外墙灰暗剥落,墙头生草。个人觉得,梌山徐氏族人可以将它护理起来,譬如把外墙修饰一下。

一层门

鼎臣亭是为纪念徐铉修建的。

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扬州)人,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据载,徐铉生于五代十国,早年追随南唐李璟、李煜,曾任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职。

淳化二年坐累谪静难行军司马,中寒卒于贬所,年76岁,归葬于江西南昌。

徐铉卒后,其子徐肇基迁广东,居南雄珠玑巷。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徐铉孙徐德明(1012-1090)任广南东路防御使时,将徐铉及配妣赵夫人墓由江西南昌西山鸾岗迁至惠州,葬于梌山之阳。

长着草木

由此,在惠州的历代徐氏子孙将安葬在梌山的徐铉奉为先祖,年年拜谒。民国二十三年(1934),徐氏族人徐景棠、徐兆松在梌山修建鼎臣亭,以示纪念。

碑亭于1934年动工,约六月而建成,以徐铉字“鼎臣”名亭。

博罗人徐兆松作《鼎臣亭记》,勒石立碑于亭中(此碑尚存于民间)。受徐兆松邀请,杨寿昌撰《宋徐鼎臣先生墓碑亭记》详述其始末。

在惠州,像这样以人名为亭名,以纪念其人的亭子建筑,本人知道的还有,如仲元亭、东坡亭、江孝子亭。

《宋徐鼎臣先生墓碑亭记》石碑(来自网络)

一层内部

木门

朝门外的方向看

窗内拍亭前平台菜地

俯看(网图)

这个网图,看上去拍得较早

0 阅读:0

声夫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