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姜衍波,1955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5年毕业于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美术科,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长期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后任山东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五届及第六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油画学会副主席、山东省当代油画院院士委员会主任、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主持策划和编辑的多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 优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荣获中国韬奋出版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策划编辑的《菲钦》、《梅尔尼科夫》、《格里采》、《特卡乔夫兄弟》、《莫伊谢延科》等一系列介绍俄罗斯和西方绘画的大型画册,在国内外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他为中俄文化交流所做的卓越贡献,俄罗斯政府授予其普希金文化奖。
长期从事油画创作,《中国油画》、《中国艺术家》、《读者》等刊物对其绘画艺术进行了专题报道,作品多被各级美术馆收藏。
作品鉴赏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读姜衍波的油画作品
曹意强
▲《武夷山下的农舍》 60cmx80cm 2016年
油画是欧洲发明但已为世界所共享的艺术类型。在近代美术史中,它与国画一起形成中国美术的主要力量。油画的基本语言起源并成熟于欧洲,就如学习欧洲某种语言那样,无论是哪国哪地的油画家,皆必须首先掌握其基本性能、技法和表现手法。姜衍波和许多杰出的油画家一样,始终将自己的油画创作奠基于对欧洲传统的理解之上。他遍访佛罗伦萨、普拉多、巴塞罗那、巴黎、伦敦、纽约、华盛顿等欧美著名美术博物馆,仔细研究欧洲大师原作。他对俄罗斯油画也特别熟悉,多次访俄,系统地观摩代表作品,同时与俄国在世画家和重要艺术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从他主持出版的欧美、特别是俄国著名油画家画册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广博的油画知识和多元的美学判断力。学识与审美判断力铸就艺术的眼光,影响艺术的趣味和作品的品质。在传世的杰作面前,衍波深感自身的渺小,同时也认识了自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使自己能以更鲜明、更直接的方式愉快地投入到油画创作之中,将对传统的崇敬与对视觉世界的热情转换成为个人载体,形成一种浓烈而谨严的绘画风格。
衍波喜画风景,也许与他生于青岛长于青岛所积累的视觉经验有关,他特别擅长描绘河景、海景和雪景。而这类作品中特别出色的是威尼斯写生。在威尼斯,海光折射下的自然美景孕育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尔乔纳和提香等油画大师,他们与以扎实的素描造型为宗的佛罗伦萨大师们相对,以色彩为主来表现视觉世界,率先将丰富的色调与生动的笔触凝炼成油画艺术的生动语言。油画传统与景物在威尼斯完美的结合: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与建筑非常适合油画媒介的表现。
▲《水巷幽情》 70cmx50cm 2016年
“睁大眼睛,仔细凝视,好好看看前面的景色,记住它,注意这特定的光,特定的色彩,特定的氛围,它们永远不会再那样贴切地结合在一起了,而我用画笔抓住了它,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努力能留住生活中的这一瞬间了,赶紧,在它沉入记忆的深渊之前抓住它。”
欣赏衍波威尼斯写生作品时,似乎能听到他这般自言自语,感受到他写生时的专注与兴奋。《阳光下的威尼斯》组画是红与蓝的亮丽交响,色调饱和,色彩斑斓,笔触奔放,摆上画布的每一笔又蕴含丰富的色彩,肯定而富有弹性,明晰而充满变化。风格、技巧、规则在这里不再重要,举足轻重的是把眼前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转换到画布上,感觉的敏锐性、表现力的强度冲在前沿,色彩的浓烈、笔触的厚重、构图的张力由此凸显,往昔习得的规则、技巧和风格都退居后方而为之服务。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某种风格和规则的产物,风格本身决非是艺术评判的标准依据,在同样的风格中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品,也会出现次等甚至庸俗的东西。
▲《老街》 120cm×60cm 2016年
早年留学列宾美术学院的全山石教授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油画大家,在他的指导下,衍波受过前苏联绘画体系的严格训练,吸收了相应的观察与表现方法。他笔下的雪景,如在俄罗斯等国的对景写生《百年谷仓》、《雪融时分》、《洛基山下的农舍》、《冬日》,也包括在中国乡村所画的《山村初雪》等,取景构图、色彩情调都带有俄罗斯意趣,连像《有红船的码头》这样的作品,其中的秋林红叶和船泊湖景都有列维坦式的意味。细看他的作品,不难发现那洗练的构图、明丽的色彩和肯定的笔触中包含着欧洲油画韵味,《卡纳西桥》中厚实的笔触浮雕感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质。
这并非说衍波一味模仿欧洲和俄罗斯油画而放弃艺术个性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方面,衍波体现出艺术家应有的品格与沉着。他知道,艺术个性的形成必须建立在高远的艺术理想和深厚的艺术技巧之上,由此他坚定信念,不从众,不随流,踏实地走自己的路。自我个性的表现,不是颠覆的结果。艺术的革新,并不一定要以否定为起点而开启新途。衍波承认、吸收、珍惜前人对他的影响,主动在其感召下,灵活借助这种影响力去面对自然,进行个人的移情和投射,将传统与个人当下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在他看来,艺术风格的相似并不会妨碍他表达此时此地所唤起的敏感性和表现密度。艺术作品的动人情感力量应该高于形式和风格的考虑,换言之,风格与形式的选择服从于情感强度的需要。
▲《阳光下的威尼斯》之四 80cmx60cm 2017年
衍波始终牢记一条古典艺术诫律:把握绘画的整体统一性。每一形体的塑造,每一笔触的安放,形体、笔触和色块之间的关系,他都力求胸有成竹。看他作画,仿佛是在干脆利索地用笔和颜色搭建一座城池,好像是音乐的城池,令色彩从中奇迹般地发出音乐,吟唱着响亮的旋律。在晴空中隐身的音乐女神正在垂怜美术这片静止的风景。在音乐王国里,有游吟诗人,在美术国度里,衍波可称得上是游吟风景画家。
从诞生之日起,风景画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这种独立性相当于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指的是跟其他题材如宗教或世俗人物相比,它带有更纯粹的审美怡情意味。从17世纪风景画成为独立类型以来,凡是视觉和技巧上的重要革新者都是风景画家,如鲁斯达尔、伦勃朗、康斯特布尔、透纳、马奈,以及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传统基因与革新冲动共存于风景画类型之中,衍波据此可以从容地进行创作,在这个框架内工作,任何雕虫小技,任何哗众取宠的做法,任何刻意回避传统方法和审美情趣的造作,都毫无意义。自身的敏感性、自然和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形式的强度,这些才是绘画的精神。不能感染自己的绘画,何以感染观看者?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然而如今却被渴求风格快速翻新的倾向所混淆。
▲《阳光下的威尼斯》之五 80cmx60cm 2017年
衍波是个情感内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与其说是以某种风格或某种油画语言打动了我们,毋宁说是以一种整体的吟唱方式在感染我们。风景画是画家传达自然无声音乐之载体。我们眼前的景致,在画家笔下,谱写出旋律,将自然中无限丰富且混乱不堪的内容统摄在复调中,时而欢快奔放,时而凝重迟缓,交替地扣击着我们的心灵,将我们从平常单调的存在之中拉向诗意的境界,与画家共享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的乐趣。
在绘画上,写生是衍波最大的乐趣。他写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纯然是为了多画作品,更多的是享受写生本身的快乐。如他选择风景画一样,他也许没有意识到,就艺术史而言,写生也跟风景画一样,在油画艺术革新中起着酵母作用。油画的衰落起因于从绘画到绘画的手法主义,油画的革新发轫于户内外的观察写生,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提香、委拉斯贵支、伦勃朗、安格尔、德拉克洛瓦、康斯特布尔,特别是印象派画家们,这些改变了西方绘画史的伟大画家都强调写生是艺术复兴的能源。衍波在近期的写生中,交替尝试着国画和油画两种媒介,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媒介的固定区别,只有兴趣爱好。艺术乃无用之物,其无用之大用只能来自超功利的兴趣。我感到,衍波是一位幸福的画家,一个真正精神快乐的人,因为,他的追求印证了欧洲另一位古典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和革新者——法国画家普桑的格言:“绘画的目的是愉悦。”
▲《阳光下的威尼斯》之六 80cmx60cm 2017年
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就是衍波的人生剪影。无论他做什么,在哪里,艺术、生活和工作总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是繁忙的信息时代所缺失的生活取向,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赋予了衍波油画以生命特质。
曹意强
2015年10月5日,杭州
▲《阳光下的威尼斯》之七 80cmx60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