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当时的形势纷乱复杂,在这历史洪流中涌现出许多政治智慧超群的人物。曹操建立魏国,奠定曹魏的基业;司马懿隐忍多年,终于偷天换日,篡夺了曹氏江山。两人明争暗斗,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也都留下遗憾。
曹操未能及时除去司马懿,才导致曹魏覆灭;司马懿虽获得魏国,却也因曹操早年的布局,间接导致自己建立的西晋灭亡。本文拟回顾曹操和司马懿之间这段故事,分析两个政治强人的恩怨纠葛,以飨读者。
一、曹操再三征召,司马懿皆以病推脱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依靠武力逐步统一北方,成为实际上的领袖人物。当时有个名声鹊起的人物司马懿,曹操多次派人前去征召,想取其才用之。然而司马懿都以生病为由搪塞过去。曹操当时已控制朝廷,手握重兵,此举无异是在以压倒之势示好拉拢。而司马懿以病推辞,既表明自己的态度,也避免得罪曹操招致杀身之祸。
其时,司马懿已隐居十余年,声名远扬。本地村民都知道,他不同凡响,待人谦和,从不拘谨他人。有次村中一位熟人前来拜访,两人边下棋边闲聊。熟人问起当日曹操使者前来一事,司马懿笑答:“群雄方兴,诸侯相争,实非吾意。吾安贫乐道,不求仕进。”
他推脱曹操的征召,并非真的患病,而是早已看出汉室江山已无余力。曹操尚能建树一时,却终究难成大业。司马懿不愿屈就曹操麾下,故设下病魔之诡计。村民都见司马懿日常生活自如,并无大恙,这番说辞只是彰显心志而已。
这次拜访,熟人颇感欣慰,见司马懿淡泊名利,乐于清静。熟人与司马懿下了几盘棋, 攀谈之后告辞而去。两人言笑晏晏,颇有温情。这也成为日后稳固两人友谊的契机之一。
二、投奔曹操后表现才华,曹操增戒心欲除之
数年后,曹操再次派人前来请司马懿,坚持要其出山。此时朝局已定,汉室仅剩皇帝空余其位。曹操意欲广纳人才以巩固政权,忽视司马懿的推辞已非明智之举。司马懿也料知曹操性格,这次若再拒绝,只怕难逃一劫。是以态度一转,欣然前往。
司马懿来到曹操手下后,立刻在朝堂上展现出过人的能力和远见,让曹操看重,也加深了曹操的戒心。
曹操性格多疑,见识过司马懿的才能后,更担心他日后不受掌控。令司马懿这样聪慧强干之人留在身边,终究心存忌惮。
一次,曹操梦见三匹马同槽饮食,认为这预示着三个姓马的人要害自己。恰逢司马懿姓氏中带“马”字,曹操便大为光火,令左右加强防备。有部下劝曹操直接除去司马懿,但曹操还未下定决心。曹操此举使司马懿如履薄冰,深感危机,只能更谨慎行事,小心应对。
三、曹丕信任司马懿,三度化解曹操猜忌
曹丕继位后,深受司马懿辅助,十分信任他。曹丕比较信任司马懿的判断,而不是曹操的防范。曹操曾再三警告曹丕防备司马懿,但曹丕置若罔闻。这使曹操对司马懿愈发戒备,请求曹丕处置司马懿,但遭到拒绝。
有一次朝会上,曹操面色不豫,目光时常盯着司马懿。众臣都察觉异样,唯独司马懿面无惧色。事后,曹丕询问缘由,司马懿方说曹操对自己存疑,自己也感受到强大压力。曹丕听后大为光火,当即责备父亲不应猜忌忠良。这使曹丕与曹操之间产生隔阂。曹操对大局,也只能让步。
村中的熟人后来再度拜访,两人又下起棋来。熟人笑说:“老友近年仕途顺遂啊。”司马懿笑答:“朝堂如竞技场,吾当战战兢兢。老友勿忧,吾自有分寸。”他隐晦表示,自己必当小心应对。
如此三次化解曹操的猜忌,司马懿渐得曹丕倚重。曹操的警告成为泡影,延缓了他除去司马懿的计划。司马懿汲取教训,表面恭顺,兢兢业业为曹氏效力,实则心怀大志。
四、曹叡曹芳接续在位,司马懿伺机而动
曹丕去世后,曹叡、曹芳先后继位,司马懿更得宠信,成为真正掌权者。外人都看出曹氏皇帝只是摆设,大权旁落。然而司马懿从不越权,一切照旧,令人刮目相看。曹叡即位初期,还稍稍参预朝政,但渐渐将事务全部交给司马懿。曹芳即位时更是年幼,司马懿成为实际掌权者。
村中熟人又来拜访,惊叹司马懿不惧权贵,安定掌控朝局。司马懿说:“吾侥幸得帝信任,当以德报之。苟能使曹氏基业长治久安,吾心愿满足矣。”
这番表面谦逊之言,掩盖了他的真实野心。熟人虽然欣赏司马懿的为人,却也隐隐感到司马懿志不在此。
司马懿隐忍多年,沉住气收放自如,这般大度的胸怀和行事作风,让许多臣子刮目相看。然而,司马懿仅是在等待时机。曹叡及曹芳相继执政期间,他暗中结交心腹,积蓄力量。终于,在曹芳十余岁的时候,司马懿认定时机已到,发动政变,控制朝局,夺取曹魏江山。熟人得知此事后,不禁长叹命运多舛,司马懿终究难逃权力诱惑。
五、温故知新方长久,曹操布局终亡其国
司马懿获得魏国大权后,建立西晋,一统三国。然而好景不长,西晋在开国百年后就灭亡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曹操当年的一番布局。
曹操年轻时曾大举征伐乌桓族,将其击溃分裂。这个举动似乎是战功,实则埋下变数。当时许多谋臣劝谏曹操,乌桓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一道屏障,不可轻易除之。但曹操为训练军队、建立威望,没有听从。
分散的乌桓族后来发展成鲜卑等强大游牧民族,逐渐强大。西晋建立后不久,中原地区就爆发八王之乱,国力衰微。有识之士惋惜,若非曹操过度打击乌桓,北方塞外必不至生出这些猛烈异族,西晋国运或可更加长久。曹操此举,为日后种下祸根。
乱世之后,这些强大的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趁机大举南侵,西晋军队已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最终全国沦亡。曹操的早年决策,成就了日后灭其国之悲剧。人生际遇无常,成败转机在须臾。曹操与司马懿双双为能臣,却也因各自的过失,造成了自己江山的毁灭。
结语
曹操与司马懿的恩怨情仇,成就了一段激烈对抗的政治传奇。两人各有强弱,最终都取得过胜利,也都留下失败的遗憾。更使后人感慨万千的是,他们一生的经历和决策,都成就并导致了自己江山的最终覆亡。
二个都算是赢家。输的是他们的后代。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也不敢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江山杀兄弟的人很多,但是为兄弟报仇丢了江山的只有刘皇叔一人
曹髦被弑,成济当负主责。因为这完全是个偶发事件,司马昭根本不可能料到皇帝会暴起发难,也不可能事先就有弑君的谋划。而成济主动跳出来问怎么办(这不是在推着主子做决定嘛),贾充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成济就动手,也就是说弑君行为是成济亲手推动亲手实施亲手酿成的,和司马昭关系不大,所以成济应承担主要责任。
曹丕但凡命长点,不过度打压兄弟。区区司马懿也配造反?
乱扯
司马懿在曹操在时共献过两条计谋。一条不采纳。一条采纳。一,曹操得汉中。司马懿献计击西川。说刘备,诸葛亮用诈术而得西川,人心未稳。。。曹操说。军马疲劳。来日再说。曹操失去机会。二襄樊之战。曹操想迁都。司马懿献计说。荆州是东吴借于刘备。:可使人联络孙权。从背后出兵夺荆州。事成后不争夺。至使关羽灭亡。诸葛亮一生也想不出这样的计谋。
主要是曹操后代都是短命鬼。
胡说八道,太牵强了,啥也不是
编
司马懿死过一次。。。原因是司马懿在魏国初期。观察地形及了解。知道诸葛亮犯境必出祁山。禀告明帝后。亲自在雍,凉两州操练兵马三十万对付蜀国。被马谡散布谣言说司马懿造反。明帝信以为真。要杀司马懿。但有大臣求情。改为庶民。(陈平报周勃,概念即司马懿父亲司马防推举曹操做官。这样可免一死。也是曹操在世不杀司马懿的原因。也是高平陵事件的因。
放屁一样
灭你妹
胡说八道,我居然看完了!
瞎编。
曹老板如果不死吓死司马懿也不敢造反[呲牙笑]
扯的没边,
三国全是能人士,以朝人唐明都没有比他们更利害能人了,
真能胡扯!!
聪明不可用尽,用尽一切归零[笑着哭]
他儿子能压司马懿,可惜病死了
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