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有个没啥名气的寺庙,那简直是与世隔绝的纯净之地,丝毫没被金钱沾染。这寺庙里规矩特别严,可这儿的比丘尼却特别虔诚,甘愿在这种像苦行僧似的环境里度过一辈子。当真正看到这些规矩的时候,差不多所有人都会寻思,她们真能一直做到吗?
这座寺庙叫道源寺,寺里全是女性。好多人觉得,信佛又出家的女人,那不就是尼姑嘛!实际上,这还是有点区别的。在佛教里,咱看到的和尚,应该叫比丘,这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乞士”,就是说,得是年满 20 岁,还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那女性出家人呢,就叫比丘尼,俗称尼姑,也得年满 20 岁,受过具足戒才行。没满 20 岁的出家人,叫沙弥和沙弥尼。
在咱国家,从古至今有名的寺庙大多是男性为主的。徐州竹林寺是历史上首个比丘尼道场,它因我国首位受戒的比丘尼净检法师而出名。净检法师生在西晋末年,是徐州人,24岁出家,70岁离世,一直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上的青园寺修行,后来这地儿被晋穆帝下令改成了竹林寺,现在是国家3A级景区,2009年起就对外敞开了。好玩的是,全国起码有12座竹林寺,并且,历史上第一座让女性修行的寺庙是河南竹林寺。
在佛教里,谁都能修行,出家或在家都没问题,但要想成为比丘尼,光喊口号可不行,得经得起特别严格的考验才行。比丘和比丘尼必须守的戒律叫具足戒,这可比沙弥和沙弥尼的十戒要求更全面、更严格,所以才叫“具足”。先甭说内容,单看数量就够惊人的了;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更多,有348条呢。这些戒条能分成八大类,其中把贪心和求财的部分归为“舍堕”。平常人会因为天性去攒些没用的身外东西,在佛教里这就是堕落的路,所以修行的人得把财物、贪心、罪业都扔掉,这就是舍堕。
现今好多寺庙都成旅游地了,得有人打理,这就得花钱,所以寺庙里常见红彤彤的功德箱。让那些一心信佛或想赎罪的人靠捐款来消罪。有的寺庙,解签、许愿、开光、卖幸运符、买香烛纸钱啥的,都得花钱,和尚还会暗示你,钱给得多不多,意味着你对菩萨的诚意有多少。这简直是把信仰当买卖做了。
可在道源寺,那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可不是那种想方设法让你花钱的商业化地方,也没摆着让人花钱赎罪求个心安的功德箱。在这儿,要是你想忏悔,或者想表示对佛祖的诚心,那就只有跪拜和诵经这法子。
道源寺在辽宁的一个农村里,2001 年才建起来,刚开始只有两位比丘尼师父和十多个带发修行的居士。他们想探求修行的真正意义,就把这寺叫道源寺。比丘尼欢迎对佛教感兴趣的人来修行,但不会随便给人剃度。师父给寺里的僧人定了很严格的寺规,不但没设功德箱,还有四条必须得遵守的规定:
僧人得天天诚心念诵经文;
每天就吃一顿,吃完午饭,茶水啥的都不让喝了;
除了念经,每年还得出去传教,亲身感受世间的苦难。
每次去布道,都得把衣钵带上。
就说不设功德箱这事儿,就能晓得道源寺的纯粹。在寺规的管束下,比丘尼跟居士们,都不能收僧礼,不管游客给的东西值钱不值钱,一概不能要。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从根本上做到“空”。
这一点不光普通修行者得这样,师父们也不能收外来挂单僧人的礼物;要是实在推不掉,就得交给常驻,让她们帮着保管;与此同时,客堂执事会准备回礼,以示公平。僧人们没啥东西,就算想回礼,也没东西可拿。要我说,没了这些外物,也就不用琢磨礼物轻重、合不合适之类的事儿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反倒能活得自在轻松不少。
师傅们收到的供养得交给寺里,让常驻统一保管并分配。反正,在道源寺,物质方面,确实是人人平等的。
一开始跟比丘尼一块儿修行的居士,不少是对生活没了盼头的底层女性,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妻子,生活里的苦和杂事儿把她们的热情劲儿都给磨没了,只有信佛教能让她们从痛苦和不甘心当中走出来,免得她们去轻生或者报复啥的。还有一些本来是职场上挺厉害的女性,物质生活再丰富也填不满心里的空,她们修行就是想让心灵和精神能得到满足。
这可不是个稀罕事儿。不少能让人牢牢记住的明星,都跑去出家修行了。像演过林平之的何宝生,观众都觉得他演的林平之特经典。这人本来就是豪门出身,成名也早,啥花花世界没见过呀,常人觉着特刺激的事儿,对他来说那都不算啥,轻松就能得到。30 岁的时候,何宝生突然就不演啥影视剧了,转头去读佛书了。过了几年,他把亿万家财都给散光了,从大豪宅搬到木板屋去住了。别人对他出家这事挺纳闷,他也没多解释,就说:佛法让他懂得放下了。
在女演员里边,让人特别难忘的出家人得说是 87 版《红楼梦》里的陈晓旭。她演的林黛玉那可是没法儿复制的经典,有人甚至觉着林黛玉那种清冷的气质,都跑到陈晓旭身上去了。她当完演员后,又去当公司老板了,是个挺有个性还挺成功的商人。把人生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之后,就果断地出家了,去追求心里的那份宁静。
道源寺有个特点,就是只收女性修行者,寺里全是女性。就这一点来讲,它确实很努力地成为能接纳各种情况求助者的地方。佛度有缘人,不管你进寺前啥身份,有啥牵挂,到了这儿,就像到了世外桃源似的,得学会把一切归零,抛开外界的影响,从此专心向佛。
2002 年 7 月,这座建成还没满一年的新庙,迎来了首批剃度的女居士。经过庄严的剃度仪式,庙里新增了 17 位比丘尼。她们抛开了各异的身份,彼此间就是纯粹的同门姐妹关系。每天清晨,她们的生活从晨诵开启,在清幽之地,清晨露水尚未唤醒飞鸟与鸣虫时,那一声声不紧不慢的诵经声便先响了起来,佛教教义伴着晨风,传入每一个有缘人的耳中,即便听不懂,也能体会到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周边的山村,就这般在宁静中苏醒。
道源寺的比丘尼和居士特自律,一天就吃一顿正经饭,寺里啥小零食没有,水果也不见。师父、弟子还有居士,吃的东西都一个样。大家都一样了,那攀比和贪念也许就少些。道源寺把吃饭也当成修行,毕竟嘴巴馋想吃东西也是欲望,这欲望就得扔掉。长时间这么严格控制饮食,比丘尼们身子都挺瘦,可精神头不错,整个人看上去很淡然,好像啥都不在乎似的。
道源寺是辽宁海城大悲寺的下属寺院,诵经、吃饭是日常,行脚布道、外出乞食也是其平常的修行之事。每年秋季,道源寺会搞一次二时头陀活动,参与的僧人在整个徒步过程中,顺路对大众进行教化。
在佛教里,佛法能在世间留存离不开头陀行。头陀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抖擞。要是修行的人在走路时,能把尘世带来的烦恼摆脱掉,那就能让五分法身得到增长。所以,苦行僧被叫做头陀,行脚就是头陀得离开家乡,靠脚走遍天下,在此过程中,给遇到的人传播佛法,让佛性得以增长。二时头陀是依据《梵网经菩萨戒》的规定设立的。头陀行是佛教在世间留存的一个标志,意思是“有头陀行在世间留存,我的佛法也就能长久在世间留存”。
每个参加行脚的僧人,都不会事先得到通知,就是不想让僧人们提前准备,这跟人们想的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挺像的。随缘分出行,随缘分讲道,随缘分路过一些地方。
外出云游的僧人,通常都得去讨饭吃。但道源寺对讨饭这事有严格要求。就是道源寺的僧人,得拿着钵,向普通百姓讨饭,而且只能是食物。僧人们讨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独自享用,得先集中到一块儿,接着再平均分成几份,不会出现不公平、分配不匀的现象。
平常,比丘尼们在寺庙里专心修行,每过半个月就会进行一次诵戒,这时会外出一次,到大悲寺做教诫,就跟和优秀学生探讨学习似的。道源寺全是比丘尼,所以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像每年都有的结夏安居活动,从每年 4 月 16 号到 7 月 15 号,所有人都得参加,比丘尼们按安排,一块吃一块住,在同一处学习讨论,能有更多对佛法的领悟。7 月 15 号活动完了,这之后叫“解夏自恣”,要徒步去大悲寺请教见闻疑三事。
道源寺的每一位比丘尼,每天就只能睡四个小时,这是为了能让她们进一步修身养性,改掉坏毛病。这恐怕是最严的一条规定了,就是想让比丘尼把一天的时间尽量都用在钻研佛教经典上。就算条件这么苛刻,短短二十年,这寺里已经有一百四十多位比丘尼在修行呢。也许觉得寺规太严的我们,就是因为心里有太多东西舍不得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