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亲的人,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人,等到父母百年之后,能依靠的或许只有兄弟姐妹之间的这份情谊了。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不一定尽人意,兄弟姐妹小时候是玩伴,随着年龄增长,后期选择不同,人生不同,关系也许会慢慢变淡,甚至可能连邻居都不如。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婆婆一辈子没读过书,一辈子跟庄稼打交道,出大力。
而婆婆的妹妹从小读书聪明,上了大学,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毕业就是铁饭碗,婆婆的妹妹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
父母在时,姐妹俩在春节期间还能见面,等到父母百年之后,姐妹俩便很少见面了,其实不见面也能少一些尴尬,毕竟两人的认知不同,根本不在一个阶层,就算见面也没什么话可说。
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兄弟姐妹小时候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不管关系多密切。但随着各自成家后,尤其是经济差距过大的兄弟姐妹,关系慢慢就变了,甚至还不如陌生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01丨
无法避免的自卑心理
经济状况较差的一方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家庭聚会中,如果经济差距大,经济较差的兄弟姐妹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经济好的一方。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成就等都无法与之相比,这种自卑心理可能会让他们逐渐减少与经济好的兄弟姐妹的交往,以避免不断受到心理上的冲击。
经济好的一方可能在无意中表现出优越感,即使他们没有恶意,但这种优越感也可能伤害到经济较差兄弟姐妹的自尊心。
比如在讨论旅游经历时,经济好的一方总是提及自己去国外的豪华游,而经济较差的一方可能连国内游都难以负担得起,甚至在脑海里都无法想象这种豪华的场景,生活中这些差距容易在双方之间产生隔阂。
更有甚者,经济较差的一方可能会嫉妒经济好的兄弟姐妹的财富和资源。这种嫉妒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但会在内心积累,影响他们对对方的感情。
例如,看到经济好的兄弟姐妹能够轻松购买房产、送孩子去昂贵的学校,而自己却为生计发愁时,嫉妒情绪可能会滋生,会埋怨老天的不公平,为什么同样是爹娘的孩子,差距怎么这么大,从而使关系变得紧张和疏远。
02丨
生活圈子不同,融不到一起
经济状况好的兄弟姐妹可能会融入更高级别的社交圈子,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与经济、地位相关。
而经济较差的兄弟姐妹的社交圈子可能更多是基于普通的工作关系或者邻里关系。由于社交圈子的巨大差异,他们之间共同的话题会越来越少。
经济好的一方经常参加商务宴请、高端俱乐部活动,而经济较差的一方更多是参加社区的廉价活动或者和工友的聚会,双方很难在社交方面找到共鸣。
03丨
消费观念差别太大
经济好的兄弟姐妹可能习惯高消费,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注重品牌和享受。
而经济较差的一方则更倾向于节俭,注重性价比。这种消费观念的差异在相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矛盾。
比如在选择家庭聚餐的餐厅时,经济好的一方可能想选择高档餐厅,而经济较差的一方觉得普通餐馆就可以,这样的分歧如果多次出现,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04丨
在赡养老人时往往不平均
如果家庭中存在需要赡养的老人,经济差距可能会导致在赡养责任分担上的矛盾。
经济好的一方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在经济上对家庭贡献很多,希望经济较差的兄弟姐妹在照顾老人方面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
而经济较差的一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经济好的兄弟姐妹应该利用其经济优势来提供更好的养老条件,这种争议会使兄弟姐妹关系恶化。
之前有个邻居家就出现这种问题,老大在外地做生意,条件很好,但平时比较忙碌,老父亲去世之后只剩母亲一个人,老大就提出自己出钱,让老二照顾母亲。
但是老二媳妇却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同样都是儿子,凭什么让我们出力?这不是看不起人吗?
就这样两家达成了共识,一个人一个月轮流照顾老人,轮到老大的时候,老大会出钱雇保姆,结果老二在村子里到处说老大不孝顺,只顾着挣钱,把母亲丢给保姆,保姆怎么能照顾好呢?
这就是差距,这也是现实,通俗点讲,就是年入5万和年入50万的人是不能在一起好好说话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