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南极科考站数量:美国有6座,日本有4座,中国有几座?

翠竹清风隐者情 2024-12-09 15:30:48

文 | 青菀杳声闻

编辑 |青菀杳声闻

南极科考站这种设施,穷国不会搞、弱国搞不了,只有国力较强的国家,才有资格、有能力在南极建立科考站。

美国和日本,是南极科考站数量较多的两个国家,我国发展了这么多年,数量赶上两国了吗?

美国南极科考站,问题真的不少

美国目前在南极运营着六个主要的科考站——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麦克默多站、约翰·肯尼迪站、喜马拉雅站、南极海洋观测站和罗斯海站。

这些科考站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而且面对的环境和工作条件极为严酷。

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位于南极的地理南极点,常年经历着极寒、黑暗和孤立的环境。

冬季气温可降至-60°C以下,强风与低气压对科研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构成极大挑战。

由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该站与其他科考站隔绝,物资供应和人员轮换面临极大困难。

尤其在南极的冬季,科考人员必须完全与外界隔离,驻站时间可能长达数月之久。

在这样的环境下,科研任务通常很繁重,涉及宇宙射线、极光、大气物理和冰盖学等领域。极地的长期黑暗和孤独生活,使得研究人员在精神上面临巨大压力。

而在这些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工作下,性骚扰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事实上,由于这些科考站的隔离性质和极端气候,性骚扰往往显得更加隐蔽且复杂。

科考站的常驻人员较少,通常是封闭的工作环境,这种孤立性和长期的亲密接触容易,让不当行为变得更加隐秘。

2018年,一项关于南极性别平等的调查显示,约有50%的女性参与者,在科考站期间遭遇过性骚扰或不当行为。

虽然这一问题不仅限于美国的科考站,但美国站点内的女性科研人员报告过多起骚扰事件,包括言语骚扰、性别歧视、甚至肢体侵犯。

面对性骚扰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其他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以减少和应对这种情况。

美国所有科考站的人员,必须接受性别平等和反骚扰的培训。该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识别性骚扰行为,如何通过正式渠道进行举报,以及如何为受害者提供支持。

NSF还在各科考站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机制,确保受害者可以在不遭遇报复的情况下,得到及时的帮助和保护。

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情况,但美国科考站性骚扰问题依然存在。

美国已经这样了,日本的情况如何呢?日本情况要比美国好一些,但是不多。

日本的4个南极科考站

日本在南极的科研活动始于1950年代,为了支持长期的科学考察,日本陆续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主要包括昭和站、瑞穗站、飞乌站和富士冰穹站。

昭和站是日本最为知名的南极科考站,于1957年建立,至今依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南极科研基地之一。

该站位于南极洲的东部,靠近大西洋岸边。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靠近海洋,夏季气温相对温和,但冬季的极寒天气和强风,却给科研人员的生活带来不少困难。

瑞穗站位于南极洲内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异常严寒。1987年建成以来,它一直是日本进行气象、冰雪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飞乌站是日本在南极设立的一个临时站点,主要用于短期科考任务。由于该站较为简陋,并且位于一个相对偏远的区域,条件较为艰苦。

富士冰穹站位于南极洲的冰穹上,是日本为研究气候变化和冰雪活动而建立的科研站。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海拔较高,站点的气候极为寒冷,科研人员常常需要在极为严峻的环境下工作。

在这些科考站中,瑞穗站通常被认为是最为艰苦的一个。

瑞穗站所在的区域海拔较高,常年积雪覆盖,气温极低,冬季温度经常会降至-50°C以下。

在这种环境下,普通的衣物和设备无法有效抵挡严寒,科研人员需要穿戴极为特殊的保暖衣物。

强风和暴风雪也是常见现象,它们不仅影响站点的日常运营,还极大地增加了科研人员在外进行工作时的风险。

瑞穗站位于南极内陆,远离海洋和其他科研站,交通和补给非常困难。

为了保持站点的正常运转,科研人员需要定期接受来自本国的补给,而在极寒的环境下,补给的运输和储存变得格外复杂。

每年冬季,瑞穗站的生活条件都会变得更加恶劣,许多科研人员必须长期独立生活,承受孤立和与外界断联的压力。

瑞穗站地处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对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中,会让身体承受更大的负担,尤其是需要在极端寒冷和强风中工作的科研人员,常常面临体力消耗过快和精神压力增大的困境。

相比于美国的六座,日本的四座,中国的科考站数量可谓伯仲之间。

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

中国南极科考站建设得很晚,但至今已经有五座可科考站,丝毫不输一线发达国家。

而中国的五个南极科考站中,昆仑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挑战性的一个。

昆仑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科考站,位于南极大陆内陆的东部,海拔约3200米。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海拔南极科考站之一,且环境异常严酷。

昆仑站于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中国在南极开展科研的一个关键平台。

昆仑站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堪称极限。在南极内陆,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常年覆盖厚厚的冰雪。

为了承受极端的低温和高海拔带来的缺氧环境,昆仑站的建筑和设备都经过特殊设计。

施工期间,温度常常低至-50℃,这对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的体力、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特别是在高海拔的环境下,缺氧和低气压让许多施工任务变得异常困难。

除了低温和缺氧,昆仑站的物资运输也是一大难题。南极内陆地区交通极其不便,所有的物资都必须通过特别设计的“雪橇车”,或使用直升机进行空投。

运输路线常常受到冰雪、风暴等天气因素的影响,导致运输时间不确定,给建设进程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极地的特殊环境下,昆仑站的设施建设不仅要耐寒,还需要保障长期科研设备的稳定运行。

站区的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科研设施等,都必须在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这要求极为精密的技术支持。

昆仑站的建设者们,不得不面对低温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冰雪对建筑结构的侵蚀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此外,由于昆仑站的极端环境,站内的科研人员常常面临孤立的情况,整个站点对外界资源的依赖极高。

人员的生存保障、补给和生活条件等都需要精密的计划与组织,确保科考人员能够在长期艰苦的条件下维持基本生活和高效科研。

尽管昆仑站的建设与运营条件艰苦,但它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却不容忽视。

站点内的气候监测数据,尤其是在冰川融化、气候变化等方面,已经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昆仑站的科研工作涉及地球物理、冰川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极地冰盖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研究中,昆仑站的数据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中国的南极科考已经进入国际前列,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极地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我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开站!中国为何在太平洋扇区建南极秦岭站?

海洋科普 | 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站纵览

性骚扰,困扰美南极科考

日本计划建设第五个南极科考基地

0 阅读:27

翠竹清风隐者情

简介:翠竹清风隐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