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维度解读“长青现象”“长青精神”的形成
夏波聊旅游生活
2025-01-12 03:42:33
“长青现象”“长青精神”是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2024年12月14日举办的“寰球华人中国梦·深圳杯第七届诗词楹联大赛颁奖典礼”上的致词中提出的,并向全国诗词界隆重推介。
为什么会出现“长青现象”?形成“长青精神”呢?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文从哲维度解读“长青现象”和“长青精神”的形成。
一、诗社成员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诗词表达
现实美好生活与诗词创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情感体验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诗词创作又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美感和情感体验传递给读者,使人们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深圳长青诗社的成员们正是基于这种缘由而汇聚在一起。他们不甘于在物质化的都市生活中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在诗词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灵魂。每一位诗词爱好者,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诗词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界定自我存在的重要方式。他(她)们用手中的笔,抒发山河之美、城市之美、乡村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等,用诗词反映新时代的新面貌、新典型、新事物、新技术、新方法等。例如,诗社中的一些老者,他们在退休之后没有沉迷于安逸的生活,而是拿起笔,用诗词回忆往昔岁月,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对诗词的热爱是他们超越平凡生活的一种选择,他们在诗词创作中找到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创作造就了一个富有诗意、充满思考的自我。长青诗社把这些爱好诗词创作的人员聚集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
二、正确处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深圳长青诗社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一方面,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科技发达、节奏快速,而诗词往往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然而,诗社巧妙地将现代的生活元素融入到诗词创作中,用传统的诗词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思考。在赞美深圳的高楼大厦、发达的交通网络、科技创新成果、公园美景的同时,也倾诉着都市人群的平凡生活、乡士人情等。另一方面,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诗社既致力于推广诗词文化,通过举办各种诗词朗诵会、诗词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诗词、喜爱诗词,参与创作诗词;又注重诗社成员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通过内部交流研讨、邀请知名诗家指导、举办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诗社整体创作水平。正是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成为了诗社发展的动力,使诗社能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需求中找到平衡,不断拓展诗社的发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路径。
三、运用实践论激发诗词创作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深圳长青诗社的成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诗社成员深入到深圳的大街小巷,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观察着人们的生活百态。无论是对公园中晨练者爽朗笑声的捕捉,还是对地铁站里忙碌人群的刻画,都成为他们诗词创作的素材。这种实践不仅让他们的诗词内容更加真实、生动,而且也体现了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时代精神。例如,一些反映深圳改革开放成就的诗篇,都是诗人们在亲身经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诗社还积极组织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活动,如与企业合作开展文化共建,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创作视野,使诗词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四、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从哲学层面看,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善恶、美丑等基本价值的判断。诗社倡导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他们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赞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吁。这种价值观的传播有助于提升深圳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环境中,诗社以其独特的诗词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滋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诗社也成为一个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平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成员在这里共同追求美好的精神世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长青现象”和“长青精神”是多种哲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在深圳的文化发展历程中书写着独特而光辉的篇章。
作者:赵汝周,(《成都党校报》原执行主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