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大卖场缘何衰落,又如何转型?

政经风云 2025-04-15 21:22:17

跨界打劫的时代来临,干掉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

这两年,传统超市大卖场要死要活的,撤店裁员消息满天飞,行业开启了“渡劫”模式。

值得肯定的是,业内多数企业没有选择“摆烂”,而是纷纷发起了自救。不过,这些深陷困境的超市大卖场似乎只纠结于商品往东摆还是往西摆好看,服务有没有到位,供应链是否还能在“砍几刀”等问题。

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该亏损的还是亏损。或许很多超市至今都还没搞清楚自己怎么就不行了。

每一家超市都在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但有时候可能不是你做得不够好,你只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已,“干掉你的,往往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时代与变革!”。

当一个行业内企业集体出现困难时,那么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大概是来自外部系统性风险。当下,超市大卖场出现的困境实际上由时代变革冲击所造成的。那么,超市大卖场受到哪些时代变革的冲击呢?

首先是,城镇基础配套设施。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化突飞猛进,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医疗、餐饮、超市、便利店等业态几乎都是新建小区的标配。

这其中,物业公司成为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后地产时代,房地产企业也不再局限于建房子,而是更注重服务和运营,各大地产商纷纷成立物业公司,物业服务能力甚至成为房企比拼综合实力关键。

实力较强的物业公司打出“管家式”服务招牌,在维护社区卫生、保障安全等的同时,还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物资采购的需要,有的甚至开起了社区食堂。

在物业竞争过程中,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原先集中式的采购中心逐渐被社区条分缕割,物资供应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在大流行期间更为显著。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未来可能会更加会强化,以提高社区应急能力。

以笔者所在的小区为例,社区内有一家100平米左右的生鲜超市,还有一家便利店,可以满足基本的采购需求,社区还有食堂,均有物业进行运营。小区大门外沿街店铺,有红旗连锁、全家、舞东风等等形形色色的便利店,300米左右还有两家菜市场,这一系列的业态组合基本上能够替代了传统的超市大卖场。在离小区500米左右有一家盒马鲜生,一公里外还有另一家盒马鲜生,直到3公里以外才出现永辉超市,麦德龙等传统商超。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超市大卖场的衰落是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可避免的结果。也就是说,超市大卖场在当下城市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虽然超市大卖场主要在城市,但是这种业态可能更适合城市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的时代,这与当年集市衰落的路径是一致的。

在十几二十年前,当消费还不够便捷的年代,中国很多城镇和乡村都会在固定的日期,去固定的地方赶集,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但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越来越便捷,如今人们基本上没有赶集的概念了。

除了社区基础设施外,另一个对传统商超大卖场形成冲击的是电子商务、即时零售等新业态。

过去十年,以电子商务、外卖等新业态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了中国消费市场,消费者纷纷向线上转移。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对于很多人而言,与其去几公里外买个菜,这个时间还不如直接点个外卖来得快。

回顾传统商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正是社区团购等新零售在业内“横冲直撞”开始。虽然社区团购出现一些恶性竞争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极大的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给坐等客户上门的传统商超带来沉重的打击。

现在除了线下菜市场外,以美团、盒马、朴朴超市、叮咚买菜等平台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买菜的重要渠道。所以市场依旧存在,只是换了玩家,换了另一种玩法而已。

那么,传统商超大卖场如何转型呢?实际上,无论是社区基础设施变革,还是电商即时零售,都是在无限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所以传统商超转型也应当围绕消费便捷化这一主题做文章。

0 阅读:63
政经风云

政经风云

探索社会治理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