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老太太偏心任性霸气侧漏的底气何来?是白萌堂从一而终的爱情还是和白家发家秘密相关?

云卷云舒说文史 2022-10-04 17:01:54

郭宝昌所著的长篇小说《大宅门》中,每个角色塑造得都很丰富。除了让人耳熟能详的二奶奶、白景琦等一干主要人物。

大宅门里还有个次要人物。她占位很主要,作用没发挥,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白家的老太太。

白萌堂的妻子,白颖园、白颖宇、白颖轩和白雅萍的妈。二奶奶的婆婆,白景琦的奶奶。

老太太在白家大宅门,啥作为没有,却能活得潇洒随性。既能一辈子做小可爱傻白甜,又任性霸气侧漏。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白老太太出场次数不多,但每次出场,都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白老太太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大爷白颖园给她送点心。虽然白颖园好话说尽,但白老太太就是不领情,连品尝一口都不干。

当时的白家大爷白颖园已经是杏林高手,在外去宫中给太后老佛爷、各位小主诊脉是家常便饭;

在内是白家老号的绝对主力,实际的经营管理者。白萌堂没明确认命,但人人心知肚明的钦定接班人。

这样一个名誉与实力相得益彰的成功人士,在白家老太太那儿,却一点面子都没有。一句我不爱吃点心,把儿子怼得说不出话来。

可转眼小儿子白颖宇也拎来了一份点心。和老实没心机的大哥白颖园比起来,白颖宇显然更知道如何让老太太就范。

白颖宇没有说让老太太品尝自己带来的点心,而是自顾自地打开点心,旁若无人地大快朵颐。

一口没咽下,戏精白颖宇就眉头大皱,说点心里好像加了桂花。继而批评商家,这点心做得不地道。

成功引起老太太的注意后,白颖宇又“虚心”地向老太太求教——您尝尝这点心,是不是味道不对?

老太太依言接过白颖宇递过来的点心,尝了一口,颇为内行地为儿子讲解——这不是放了蜂桂花,这是人家放了蜂蜜。

老太太对大儿子说自己不喜欢吃点心的话还没落地,再看看这品鉴官的做派。说自己不喜欢吃点心。谁信?

看到母亲吃了弟弟的点心,大爷白颖园赶紧把自己带来的点心递给母亲,却被母亲生硬地推开。

一边是弟弟和母亲母慈子孝的温馨,一边是热脸贴冷屁股的备受冷落,大爷白颖园只能失望而愤怒地离开。

看着大哥失望的背影,老三白颖宇想笑又不敢笑,几乎憋出内伤。回到自己房间后,白颖宇对自己的媳妇,对此事做出评价:

“老大太傻了,不能硬给老太太东西。老太太得哄着。这老太太,一辈子活了个胡里八涂。”

和实心实意不会耍心眼的大爷白颖园相比,小儿子白颖宇,确实更懂得如何让老太太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走。

这时候白家老太太年龄并不大,充其量也就六旬左右的年纪。还远未达到阿尔茨海默症的高发期。

白家老太太对待大儿子白颖园,和小儿子白颖宇截然不同的态度,明显就是偏心,就是任性。

白家老太太不止偏心任性。在大宅门中,连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应尽的职责都是缺失的。

白家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白家老太太永远缺席。白颖轩代替大哥去詹王府出诊,至晚未归。

家中有人没按时回来,我们熟悉的场景和亲身经历是:最担心的那个人一定是母亲。着急派人寻找或者亲自寻找的,也是母亲。

鉴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白家老太太亲自出门寻找是不可能的。但,担心总该有吧?没有。

白颖轩晚归,白颖轩被詹王爷家杀马、砸车等等事项,都是白萌堂在处理。作为母亲的白家老太太全程缺席。

如果说男主外,白颖轩遭遇的事情属于外事范畴;而且白颖轩已经成年结婚,作为母亲的白老太太有界限感。也算勉强可以解释。

可丈夫白萌堂因为和詹家相斗,弄得两败俱伤,再加上大儿子白颖园暴病而亡(其实是被李代桃僵救走了。)

白萌堂一气之下,病入膏肓。这时候作为妻子,不是应该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协助丈夫,处理善后吗?

白老太太依然缺席。就连白萌堂弥留之际,作为妻子的白老太太也没有应有的态度。这就有些让人无法理解了。

如果白老太太和白萌堂夫妻感情不和,白老太太不受待见,被家族边缘化,所以白萌堂临终前她靠不到前面,说得过去。

但从白颖宇和白颖园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那里花式讨好、尽孝的行为分析,白老太太绝对没有失宠。

大儿子白颖园老实,小儿子白颖宇可是人精,最会看风向标。要是老太太真失宠,无论是不是他亲妈,他都会退避三舍。

在三妻四妾横行的时代,白萌堂这么成功的人士,竟然连个妾室都没有。这一生只爱一个人的自觉,也足以说明老太太在白家的地位。

可纵观白老太太的所作所为,和她在白家无比尊崇、无人可以撼动的地位,又怎么都感觉不太对味——德不配位的感觉有木有?

白家老太太为啥能在大宅门中,安享几十年的尊崇?不仅活成任性谁的脸色都不用看得傻白甜,还霸气侧漏,想怼谁就怼谁。

是因为白老太太年轻的时候美若天仙,白萌堂对她的爱深入骨髓,所以愿意宠她一辈子?

这情景童话里见过,现实生活中不多见。何况白萌堂的性格,貌似也不像“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的痴情种子。

排除掉爱情的因素,那就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白家老太太被娇纵的背后,隐藏着白家的秘密。

北京虽大,居住尚且非常不易,何况发迹?清朝退位后,被发配到新疆的詹王爷的孙子詹奎禧回到了北京。

贵武死后,白景琦和黄春去詹奎禧和关香伶居住的大杂院报信。正好听到詹奎禧在房里发牢骚:

别看他们家(白家)现在富,我们老祖宗进北京的时候,他们家还摇着串铃子,满街卖草药呢。

虽然詹奎禧说的是酸话,但也是实话、白家先祖刚到北京的时候,确实是靠摇铃卖草药养家糊口的。

在北京当“北漂”的江湖郎中很多,但能像白家这样,经过短短几代人的努力,就迅速发迹,跻身于京城金字塔尖的,恐怕没几个。

按詹奎禧说的时间表推算,清兵进关的时候,白家先祖还走街串巷。从白家先祖“北漂”到白萌堂成功发迹,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

从赤贫到豪门,一百多年的积累够不够?很难说。从赤贫到暴发户,如果遇到好机会,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

但要想整个家族跻身贵族行列,最少需要三代。而且每一代都必须激流勇进,决不能掉链子。

白家的发家史,一定也是一部充满传奇的奋斗史。白萌堂曾经说过:我为什么要退?我进一步多难?

没有经历过步步艰辛的人,不可能说出这样深有感触的话。以白萌堂老而弥坚,奋勇争先绝不转圜的性格,说明他也是创业的一代。

而创业一代的标配之一,就是夫妇一体。各司其职,雌雄合璧,男女各顶半边天,互相配合,实现两条腿走路。

就像白家因为和詹家斗法,导致家道中落后。重振家业的时候,二奶奶运筹外事,二爷白颖轩在内主管制药。

而白家老太太和白萌堂这对夫妻,却是白萌堂一个人在家里家外一把抓。妻子白家老太太诸事不理,只管享乐。

作为妻子,白家老太太在事业上不助丈夫一臂之力;作为母亲,白家老太太昭然若揭地偏心,制造家庭矛盾。

这样的妻子、母亲,在白家无论丈夫、儿子还是媳妇,没有任何人指责。反而稳坐钓鱼台,把自己活成任性可爱的傻白甜。

白家老太太的底气,从何而来?对于白家老太太的身世,小说中没有交代,但其中的原因一定不同寻常。

白家不同寻常的除了老太太,还有白萌堂唯一的女儿白雅萍。从白雅萍的身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几分老太太在白家可以霸气侧漏的端倪。

白雅萍是白萌堂唯一的女儿,嫁给了翰林院编修关家的三公子关少沂。但这位姑奶奶,婚后却常住娘家。

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白家人却司空见惯,深以为然。父亲白萌堂不说,母亲白老太太不管,连关家都听之任之。

那个年代讲究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儿就不是娘家人了,不能常回娘家,更别说长住了。

白家作为大户人家,不会不知道这样约定俗成的规矩。之所以不遵守,一是心疼女儿,二是关家从白家拿到了好处。

关家书香门第的另一个解释,就是囊中羞涩。白家是财大气粗的金主。白家要借关家的书香壮门面,关家要从白家获得真金白银撑体面。

白家和关家联姻,虽然是各取所需。但白花花的银子,可比酸文假醋来得实惠。用金钱换自由是白雅萍的底气。

如果不是白家家道中落,白雅萍又失手摔死了儿子。一子一女在手的白雅萍,依靠强大的娘家做靠山,足以在关家稳稳立足。

如果儿子再有些出息,长大后科考登榜;或者长袖善舞,跟着舅舅们学学生意,把关家的经济地位再抬上几个台阶。

这样的白雅萍,几十年后在关家,不是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心情,谁的面子也不用给,谁的脸色也不用看,活得任性张扬?

以白雅萍的行为,可以类推出,白老太太能够在白家任性一辈子,靠的也一定是娘家曾经对白家的某种助力。

娘家给予白家切实的帮助,让白家在京城一众北漂中迅速脱颖而出;再加上自己给白萌堂生育了三子一女。

就算老太太为人单纯,不以白家功臣自居。创业过程中领受过岳父家巨大好处的白萌堂,也会知恩图报对妻子多加宠爱和包容。

白家的发家史,用时不长。如果仅仅依靠家族的缓慢积累,没有外力的巨大推动,是不可能的。

至于白家老太太的娘家,究竟对白家实施了怎样的鼎力相助,可能性很多:

如果老太太的娘家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那可能是对白家投入了巨额的金钱,成为白家创立老号重要的赞助;

如果老太太的娘家是高官贵胄,可能帮助急于上位的白家,打通上层通道。例如让白家顺利进入太医院;

如果老太太的娘家和白家一样,是悬壶济世的杏林高手。那对白家的帮助可能就是技术入股。

究竟老太太是携带金银财宝,还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敲门砖,或者是携制药秘方嫁入白家的呢?笔者认为都有可能。

以老太太任性但不失单纯,明显锦衣玉食养尊处优,霸气侧漏又写满傻白甜的性格。读者朋友倾向于她是哪种出身,给予白家的又是怎样的帮助呢?

0 阅读:2

云卷云舒说文史

简介:带着思想读书,写有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