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跟父母不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忘间宠物 2022-11-04 23:37:12

作为父母,我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为的是什么,大多数都是希望老的时候,老了,也好有所依靠。

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历史以及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和美德。

昨天同隔壁姐姐聊天,聊起了孩子,她说之前为了事业,把孩子放在姐姐家里养,等事业稳定。

有能力照顾孩子了,就把孩子接了回来,接回来后,孩子对她不冷不淡的,开始想着是不熟悉。

就没想那么多,期间,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但谁知孩子越长越大。

对她还是不冷不淡的态度,压根就不跟她亲近,还总是叫姑姑妈妈,同她说了,那是姑姑。

还解释说,之前之所以把她放姑姑家里,是为了能给她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才选择那样做的。

不过,虽然放姑姑家,但每个月都会给姑姑寄钱,这不,事业稳定,就赶紧把你接回来了。

可孩子听了好似没听,还是觉得姑姑亲,放假就往姑姑家里跑,导致自己养了个女儿就跟没养一样。

那一刻才醒悟,她不仅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时期,也错过了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时期。

李玫瑾教授曾说:

0-6岁,是养育者与孩子建立依恋时期的关键时期,但如若这段时期,养育者没有陪伴孩子。

而是把孩子交给其他养育者,那孩子就会与其他养育者建立依恋关系,从而错失与孩子连接。

上面姐姐的情况,生活中应该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甚至也正在经历孩子和我们不亲近的阶段。

但无论哪种阶段,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问题,其实很多时候,问题都是出在为人父母身上。

那作为父母,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同我们不亲了呢?

争吵型的家庭,不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脾气暴躁,经常争吵,让孩子经常处于水深火热的情景当中,甚至让孩子想起家就想逃离。

家原本是给孩子传递爱和温暖的地方,但因为父母不和谐的婚姻关系,导致孩子每天承受暴力。

这种暴力包含语言和身体,试想,谁会愿意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如果是我,我都想立马逃离。

之前有一个好朋友同我分享,他爸爸爱喝酒,妈妈觉得爸爸不务正业,就天天吵他爸爸。

结果就是,爸爸一喝酒就打人,开始时,喝酒就打她妈妈,再后来,喝酒了连她也一起打。

她说,小时候听到她爸爸喝酒回来,就赶紧躲到被子里,她真的怕急了,每天都想逃离充满暴力的家,她恨妈妈除了争吵,也不想办法离开。

她更狠爸爸为什么喝酒就要打人,她想过无数次逃离家的办法,但结果因自己太小,只能被困。

直到她15岁时,邻居有人出来打工,她经过父母允许,才终于离开那个让她充满痛苦的家。

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停靠的港湾,都说有妈就有家,但事实这个家要有爱有温暖。

就像我朋友,现在结婚生子,还没有从童年阴影里走出来,还一直读书疗愈自己,希望通过读书,来让自己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以,从现在开始,为孩子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不仅物质丰富,也要孩子心理丰富。

当孩子内心充满爱和温暖时,会充满安全感,安全感十足时,就不会产生爱的匮乏感。

当爱不匮乏时,也便学会了给予爱和付出爱。

不尊重孩子,独断专行的父母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总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不尊重自己的孩子,还剥夺孩子独立的权利。

让孩子从爱父母,慢慢地变成了敌对和仇视父母。

殊不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定要有边界感,没有边界感的爱,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

很多孩子,开始时,同父母无话不说,但当父母越来越专横独断独行,甚至没有一点边界感时,就会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远离自己的父母。

前几天和表姐聊天,表姐说,养个孩子真难,天天和孩子吵架,问了情况后,才清楚什么原因。

原来是表姐家孩子喜欢画画,但她觉得画画没什么用处,就想让她好好学习,不想让她画画。

为此,两人因为画画没少生气,直到有一次孩子说报艺考,表姐彻底生气了,说你报吧!

报了,我就不是你妈,你也不是我女儿,谁知道孩子竟说,不是就不是,我早不想要你这个妈了。

为此,把她气得不行,她脾气硬,不想给孩子服软,那知孩子比她还倔,压根就不搭理她。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同孩子争输赢,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争赢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

如果一味地争输赢,表面上是赢了孩子,实际上是输了自己在孩子心里的分量以及管教机会。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做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普遍现象,因为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就很自然地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

直到有能力了,才开始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

就像王阿姨,早些年家庭条件不好,就把儿子放在老家,等赚些钱了,就把孩子带在身边。

王阿姨把孩子接到身边时,儿子都上五年级了,其实孩子小时候,她没少给孩子买东西。

记得孩子小时候回去,孩子老是粘着她,她走的时候,总是哭闹很久,拉着她不让她走。

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孩子开始从哭闹变成了目送,到最后,走就走吧,不在出来送她了。

想着孩子是舍不得她,就没想那么多,但后面把孩子接回身边时,她发现,孩子冷漠的很。

以至于现在长大了,给爷爷奶奶奶买这买那的,但就是想不起来他们,这让她倍感受伤。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因为,开始时对父母充满期望,但父母一次次的离开,让孩子从对父母希望,变成了一次次的失望。

慢慢地,孩子关闭对父母敞开的心门,不再对父母产生希望,而是把情感寄托在其他养育者身上。

写在最后:

作为父母,我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生下来不容易,如果有可能,我们尽量0-6前陪伴孩子长大后。

0-6岁是父母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良好习惯以及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所以,想孩子长大后好管教,又同我们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就牢牢把握陪伴孩子的这个关键期。

如若做到了,你会发现,管教孩子毫不费力,同时哪怕孩子长大,依然会像朋友一样同我们亲近。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探讨!

作者介绍:

我是彤橦妈,90后二胎宝妈,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我这里经常分享女性成长及育儿干货。

关注我,育儿路上,陪你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短发女孩侵权必删

1 阅读:334

评论列表

狂拽炫酷吊炸天

狂拽炫酷吊炸天

16
2022-11-05 14:47

现在小孩,爸爸妈妈不去工作上班,让爸爸妈妈天天陪伴在你身边,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

忘间宠物

忘间宠物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