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布局与设置的优化策略

王教授视点 2025-01-05 09:59:51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布局与设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新时代的需求,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于2023年2月21日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文探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布局与设置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总体要求与指导思想

《改革方案》明确了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其核心在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二、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

服务国家发展

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例如,新增国家安全学、电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点。这能满足国家对于特定领域人才的需求,能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突出优势特色

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应打破常规,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关键技术领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标杆学科。

三、强化协同联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强化协同联动

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这要求高校与行业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医学领域,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在工科领域,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四、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优化调整机制

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高校应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将学科专业规划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统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每年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进行专题研究。

优化调整机制

实施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完善本科专业类的设置与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特设专业。通过“小步快跑”,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和支撑力。同时,强化省级统筹和指导,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高校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

五、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深化新工科建设

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设。对现有工科专业进行全要素改造升级,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例如,加大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学科专业集群。

加强新医科建设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大健康”理念,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例如,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推进新农科建设

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推进农林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服务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例如,积极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培育新兴涉农学科专业。

加快新文科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例如,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

六、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

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精准推动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系统推进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

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高校应按照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实践基地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落地。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整体情况、分专业建设情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七、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强化省级统筹管理

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照相关标准,对所属高校新设学科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学生满意度、招生规范度等进行检查,对未达到条件的要限制招生、限期整改。定期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要责令暂停招生、限期整改。

强化省级统筹管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要做好本地、本部门所属高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本部门高校做好学科专业设置工作。综合应用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等,促进所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省级学位委员会统筹力度,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功能,推动自主审核单位优化现有学位授权点布局结构。

八、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布局与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某高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增设了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专业,有效服务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所高校通过推进新医科建设,布局了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等新兴专业,满足了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结论

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布局与设置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部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以及强化省级统筹管理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0 阅读:2
王教授视点

王教授视点

以大学为背书,致力于产学研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