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好官形象:涨价救灾?

梵诗灵 2023-05-20 12:46:33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这句话听上去仿佛让范仲淹成了坏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在北宋时期,灾荒经常发生。灾民买不起粮食,需要靠政府救济。但是一方面,政府也没有可以免费分发的粮食,只能通过售卖来筹措救灾资金;另一方面,商人们也会趁机囤积粮食,哄抬价格,以此来获取更多利润。这样,政府救济款不够用,灾民又买不起昂贵的粮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范仲淹对此情况深感忧虑,他认为,如果政府直接出钱去买粮食救济灾民,很快就会用光,但商人们则可以不断囤积,藏粮于民,这样相当于是贪图商人们的利润,却毫无用处。范仲淹想到了另一个办法:提高粮价,让商人的利润变少,从而减少其囤积的存粮量。经过一番商议,范仲淹决定在官方售卖时加价。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会让灾民难以承受,但范仲淹却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抑制商人恶意囤积,让粮食真正流通于民。

于是,北宋政府在范仲淹的主持下实施了“大涨粮价”的政策。范仲淹要求在官方卖粮时,控制商人的加价,并将剩余的商米公开拍卖。经过一番推敲,最后制定了以下的方案:在内部计价基础上,加收公平利润,严禁商人哄抬价格,严格控制货量,确保粮食充足供应,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半的售价,用于抵达灾民。

在“大涨粮价”的政策执行期间,商人们的存粮量确实减少了,因为涨价让他们不能再恣意囤积,也使得粮食流通更加畅通。然而,在政策执行之初,范仲淹面对的却是一片反对。

很多灾民、百姓们认为,无法承受加价后的粮价,而质疑范仲淹的同僚、亲友集团恶意囤积粮食,利用政策来获取更多利益。面对争议,范仲淹明确表态:我们的目标是让粮食真正流通于民,让灾民得到真正的救济。

范仲淹希望售卖价格的加大,能够更好地控制商人们的囤积情况,减少粮食浪费,而不是为了让中间商、亲友集团获取利益。当了解到此次政策制定的初衷,民众才相信范仲淹的良心,更加支持政策的实施。

最终,这次政策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涨价使得商人们失去了过多暴利,从而减少了囤积存粮,灾民也正常地购买到了所需粮食,避免了更严重的灾情。虽然政策刚开始时有些争议,但范仲淹在“大涨粮价”的方案制定和执行中,稳定了民生,避免了更多的灾难。这种做法是起伏不定的商业环境下对灾民负责的好官形象的体现。

范仲淹的这种好官形象,得到了当时的民众的认可,历久弥新,至今依然在人们心中存在,其树立的道德范例不但为后人所追崇,还影响着今天的社会发展!

0 阅读:16

梵诗灵

简介:做个连自己都羡慕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