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短命越惊艳,越好色越强悍,明穆宗是旷世雄主这件事儿,实锤了

帅帅说历史 2023-02-19 01:07:07

(明穆宗朱载坖 画像)

在故事开始之前,作者先做一个小小的科普,那就是:

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他的名字,的的确确就叫做朱载坖。

那有读者可能会说,哎,不对啊,我怎么记得明穆宗的名字,叫做朱载垕呢?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历史错误。

明穆宗,我们一般习惯称呼他为隆庆皇帝。

奇怪的是,作为大明天子,紫禁城的主人,闪耀于历史舞台的核心人物,对他的生平记录最为详实的《明穆宗实录》中却没有提到过他的名讳。

不过,记载他爸爸嘉靖生平的《明世宗实录》中却有过这样一句话:

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第四子名载圳。

这句话的意思是,嘉靖皇帝存世的儿子只有俩,分别是老三和老四,老三叫做朱载坖,老四叫做朱载圳。

而在一位隆庆年间病逝的叫做陈以勤的大学士的墓志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

乃生而命名,从元从土,若曰首出九域,君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隆庆皇帝生下来就有名字,上“元”下“土”,正好构成一个“坖”字。

甚至就连一些出自明朝皇室的诏书,如嘉靖年间的《立皇太子并封二王诏》,也明确的记载了“载坖”这个名字。

那么,“朱载垕”的名字错误,是从何而来呢?

答案是,是因为私修史书的笔误。

《掌中宇宙》

到了隆庆皇帝的儿子,也就是万历年间,民间有位叫做卢翰的文人,写了一本名为《掌中宇宙》的野史,也不知道这位仁兄是疏忽了,还是故意的,好端端的就把“朱载坖”写成了“朱载垕”。

卢翰写错了不要紧,因为卢翰只是一个举人,影响力并不是很大,所以他这本《掌中宇宙》看得人并不是很多。

不过,老百姓虽然对卢翰的作品十分不喜闻乐见,但到了明末清初时,后人总结和编修明朝历史时,借鉴最多的,却正是这本《掌中宇宙》。

晚明大臣朱国祯写过《皇明史概》,清初文人谈迁写过《国榷》,而这两本史料的作者因为都读过《掌中宇宙》,所以直接被误导,在自己的著作中同样犯下了“朱载垕”的错误。

写史,一般就是后代借鉴前代,《皇明史概》和《国榷》借鉴《掌中宇宙》,而清朝官修的《明史》主要的参考资料,正是谈迁的《国榷》。

我们的张廷玉同志修史的时候很显然并不严谨,直接把《国榷》里的“朱载垕”抄到了《明史》里。

《明史》的影响力,那是很大的,所以朱载坖的名字,在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之下,稀里糊涂的就被改成了“朱载垕”。

在名讳上傻傻分不清楚也就算了,作为明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隆庆其人的知名度相较于其它皇帝,还普遍有点低。

父亲嘉靖拍了《大明王朝1566》,从此火出了圈,而儿子万历作为明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更是刷足了存在感。

我们的隆庆皇帝,夹在中间,很容易被人忽略。

如果非要在这位仁兄的身上找点个人特色的话,那就是,隆庆是一位极度好色的君王。

我们要知道,隆庆皇帝的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

(明世宗朱厚熜 画像)

这也就是说,皇帝大部分的政治生涯,其实都是在父亲嘉靖皇帝的时代度过的。

在强大的皇威和父权之下,朱载坖做皇子的时候,过的是很压抑的。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成为储君,为了继承皇位,他在王府中一直过的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史书说他当时“姬御甚稀”,意思是说,朱载坖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连媳妇都没敢多娶,王府里就那么稀稀拉拉三两个女人。

然而,朱载坖一朝登基,他可就来个了大变脸。

皇帝刚一即位,立刻开始“掖廷充斥”,发疯一般的扩充自己后宫的规模,在位两年多,光是妃子就封了十三位。

朋友们,封了十三位妃子这还是有史记载的内容,而皇帝临幸过的嫔以下的女子更是不计其数,根本数不过来。

本朝开国以来,紫禁城增选宫人,一次不过三五十人,而朱载坖增选宫人,每次至少在三百人以上,而且清一色都是从十一到十六岁的民间女子。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政权,有位皇帝叫做石虎,这位仁兄曾经发布过一条命令:全国二十岁以下,十三岁以上的女子,不管是否婚配,都要做好随时被征召入宫,服侍皇帝的准备。

(后赵石虎 形象)

朱载坖当时广召女子入宫的行径,和当年的石虎也差不太多了。

不过,他总归还是要比著名暴君石虎要强上不少,因为朱载坖只要妙龄单身少女,而不要已经婚配的。

所以,当时的老百姓们一看皇帝总是在民间挑选女子入宫,生怕自己家的闺女到了宫里遭罪,于是干脆搞起了“拉郎配”,趁着皇帝选妃之前,随便给闺女找个男人就嫁了。

这样的草率婚姻,指腹为婚当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在当时看来,百姓们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对朱氏皇权的一种无声的抗争。

皇帝每天沉迷女色,很快身体不支,然而身体不支也就算了,皇帝还不愿意休息,不休息已经很危险,皇帝还十分喜欢玩火,有事没事儿就大把大把的进补药物,吃一些催情助性的春药,结果身体越吃越垮,很快就病逝了。

这么一看的话,朱载坖这一生实在是不太光彩,也没什么好说的。

但如果仅仅因为皇帝好色就把这位皇帝打上昏庸无能的标签的话,那也是不太合适的。

因为,在好色皇帝朱载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颗雄主的心。

试问,自本朝开国以来,整个帝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有哪些?

危机不多,只有两点,第一,是北虏。

(鞑靼骑兵)

所谓北虏,就是北疆地区鞑靼,兀良哈,瓦剌的连年骚扰。

这帮在百年前败退漠北的元人(主要是鞑靼干这种事儿比较多)不甘心整天在塞外风沙苦寒之地啃沙子,所以经常在边境地区打砸抢烧。

洪武远征漠北,朱棣五次北征,宣德巡视北边,正统皇帝更是亲自跑到瓦剌去留学,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北患仍然十分严重,嘉靖时代更是发生了元人攻到京师城下,差点一锅端的严重事件。

第二,是南倭。

由于日本封建势力的割据,造成了大量日本武士流亡到了中国的东南沿海一代的局面,和本地的海盗相互勾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这种情况在嘉靖的时代尤甚,虽然胡宗宪,戚继光曾经在抗倭战争中取得过傲人的成就,但倭寇一直没有彻底断绝。

两种危机加起来,学界一般称之为“南倭北虏”。

然而,就是这种几代君王都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朱载坖却只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就搞定了。

相比之武力征服,朱载坖更喜欢研究事情背后的内因。

鞑靼人一直在北疆作乱,但凭他们那点兵力,是没有办法攻城略地,或者反攻大明的,他们每次过来搞骚扰,目的都只是为了抢东西。

那他们为什么要抢东西?答案是,鞑靼人的工商业不发达,很多有关衣食住行的东西他们无法生产,只能通过和明朝进行边境贸易的方式来获取。

然而,北边贸易停止多年,鞑靼人做不成生意,只好用抢的。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朱载坖重开北部边境贸易,和鞑靼人握手言和,鞑靼人有得生意做,发动战争的概率自然开始变得无限低,明朝和鞑靼将近两百多年的敌对状态,就这么兵不血刃的结束了。

北虏问题解决之后,朱载坖又开始着手处理南倭。

(倭寇)

倭寇之所以猖獗,或者一直不能斩草除根的原因,不是因为倭寇有多强,而是因为,倭寇一直和大明东南海域的一部分海盗有勾结,他们狼狈为奸,相互帮助,所以才能长时间生存。

这些所谓海盗,在成为海盗之前,大部分是沿海地区的渔民。

那么请问,渔民不去打渔卖鱼,却偏偏要做高启强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曾经实施过海禁政策,沿海居民不仅片板不许下海,还要集体内迁数十里。

渔民不打鱼,那就只能干喝西北风,西北风喝不饱,那就只好从合法的渔民变成不合法的海盗。

朱元璋搞海禁也许一定程度上曾经起到过防御外敌的功效,但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巨大的——它断掉了百姓们活路。

而朱载坖,很快搞了一手“隆庆开关”,允许百姓下海,更鼓励他们出航远洋,有了正当职业,谁会再和倭寇合作?

倭寇得不到支持和庇护,自然不攻而破,只好遁走。

我们要知道,隆庆开关不仅仅消灭了倭寇,在某种意义上,它更被视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隆庆开关让民间贸易变得合法,东南沿海的GDP呈现出了直线上升的状态,短时间里,明王朝积聚到了大量的财富,更为之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许,就连朱载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居然书写了下如此的成就。

所以,放眼整个后大明时代,这个极度好色,淫糜不堪的朱载坖,居然成了最有能力和作为的帝王。

六年的帝王生涯,他留下了一片光辉灿烂,也留下了一地鸡毛,然而无论如何,因为酒色才气而丢掉性命的朱载坖无异于是在自戕,他终究还是把他的人生,活成了,一出悲剧。

0 阅读:11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