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价值事务所”公号,关注公号,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宝藏公司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567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聊聊恒瑞医药。
恒瑞2023年实现营收228.20亿元,同比+7.26%。作为国内制药一哥,大家关注恒瑞主要是因为创新药。
2023年恒瑞的仿制药收入121.83亿,它的创新药利润率高于仿制药,这两年净利率大概18%左右。假设仿制药的净利率15%,仿制药保守给15倍估值的话,这部分市值272亿。
注: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所长会客厅》,因《价值事务所》已是一个全网超过100万关注者的账号了,考虑到舆论影响的问题,无论是跟投资决策直接相关,还是比较敏感的内容,都没办法深入讲,甚至都不能涉及。所以建议大家最好尽可能加入所长会客厅。对比《价值事务所》,《所长会客厅》有更加深度的研究、更加敏感的内容、更全面的陪伴(有问必答)、更及时的解读以及更多精品内容补充……
剩下就是大家最关注的恒瑞医药的创新药业务。
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同比增长22.1%,不含对外许可收入。不妨对比一下恒瑞和百济神州。
管线管线数量方面,前几天,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2024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评选出全球管线规模TOP25的制药公司。
这家机构统计的世界管线第一的公司是罗氏,达到218个。第二多是辉瑞,恒瑞排第八。如果按恒瑞自己披露的172这个数字去排,恒瑞目前是全球第三,除了恒瑞医药,其它中国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百济神州(58个)、君实生物均榜上有名。
恒瑞的管线数字看起来很令人骄傲,但排在这张榜单前10名的企业,没有一家去年营收低于400亿美元,恒瑞去年营收只有31亿美元,这还包含了一半的仿制药业务。
这是百济神州的管线,在研药物管线大概50款。
这个是恒瑞的管线,一百七十多个,题海战术。
恒瑞的管线多,但真正的拳头产品不多,106亿的创新药收入,如果剔除此前PD-1的40亿,剩下其它创新药收入总共只有60亿。
这包含了恒瑞15款1类新药、4款2类新药上市,其他创新药的平均单品销售额只有约4亿元。显得多而杂,但是没有说得出来的拳头产品。
对于创新药来说,最受认可的是“重磅炸弹”认证,也就是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因为起步较晚等因素,国产十亿美元分子并未诞生。
2023年,泽布替尼打破了僵局。百济神州业绩的大幅增长,来自于BTK抑制剂泽布替尼。2023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由此诞生。这绝对是一个强力的信号,只有真正创新力非常强的品种才能成为大单品。
除此之外,支撑传奇生物业绩增量的CAR-T疗法,也有潜力成为第二个国产重磅炸弹。但是目前似乎看不到恒瑞10亿美元分子的潜力。
去年10月14日,会客厅曾经发了一篇文章介绍医药的发展阶段。
2018年集采开始之后,经历了短暂的仿创药阶段。这一阶段其实是个过渡阶段。它是仿创药时代,而不是创新药时代。这一时期药企的研发策略,是把一个已经国外成药的成熟靶点修饰成新分子,规避专利。
从药企来说,国内药企研发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做完全的FIC、BIC,实力还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政策有个时间差。国内进口药价格高企,引进时间特别晚。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时间差的机会。
所以,恒瑞、贝达沿用了快速跟踪性创新药(Fast-follow)模式。我们看到中国第一代“me too”的开拓者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一款me too药也能在国内卖20多亿,也是非常滋润的。
但是,它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从机制到靶点到分子结构都是原创的药。
在国外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国外我们好像看不见他们做了那么多me too,不是因为没有,是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失败了。
海外市场,往往创新药FIC和BIC是赢者通吃的局面,他们拿到几乎90%的市场份额。跟随者只能拿到少得可怜的份额。就像PD-1市场,我们看到K药、O药后就再难出大市场格局PD-1了。
但是仿创药这个相对畸形的时代总会结束,它不符合经济规律。如果投机取巧也能成功,那对创新就是一种伤害。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其实就是PD-1的内卷,因为Fast-follow壁垒并没有那么强。
这套Fast-follow策略曾为恒瑞医药打下稳固江山,但是也导致了它没有那种尖端的品种,不少管线是已经验证的海外大品类药物。
虽然恒瑞管线多,但是不够聚焦,缺乏核心的尖刀品种。
研发费用百济神州还没发年报,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91.77亿,断层式领先。
百济神州无疑是一个另类,就是它的研发投入手笔之大,其它企业很难模仿。前期依靠巨额融资,现在泽布替尼成为十亿美元分子,开始贡献现金流,甚至它的盈利也能够看到了。
说回恒瑞,2023年研发投入61.5亿元,营收占比26.95%,研发投入也是非常大的,研发投入稳定增长。这几年研发投入都在60亿左右的水准,但是管线方面,从123个增加到172个。
在研发总费用增长不大的情况下,管线数量增长39.8%。这是不是说明有一些管线可能质量不那么高。
总结以上的标准对标全球一线,还是非常高的。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要求国内药企立刻成为像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这样的巨无霸。
去年一年拿下70多个临床批件,同时在BD方面,去年也是破天荒拿下5个项目,这是恒瑞迈出去的一大步。
在去年反腐的背景之下,恒瑞依然能够稳住。尤其是2023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它的营收增速仍然保持9%左右,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个财报绝对是好于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