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南北朝时期,陶渊明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具有这样的思想和内容是非常可贵的。
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他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以自然和真为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我们熟悉的名篇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
八百多年后,在动荡的南宋后期,文坛上也出现了很多表达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宋词,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这两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字里行间就可以读出它们深受陶诗的影响,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读来如潺潺流水,清新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称颂不已。
一、蓦山溪·自述
宋代: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词的上阕描述词人的生活环境:在青山之中,盖起三间小茅屋,旁边开辟出一条小径。小径旁边,溪水潺潺,流向山脚。茅屋周边,修竹栽满一圈,四季常绿。茅屋里面,竹子做成的茶几,还有蒲团和茶碗。这一切,小径、清溪、绿竹,既简单又质朴,构成了一幅令人羡慕的世外桃源图。
词的下阕叙述词人自己待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如果有客人来,就随便吃一点家常饭菜,如果客人愿意稍作停留,那么就再准备几杯薄酒,与客人共酌。喝到忘情处,主客共同吟诗度曲,陶醉其中,自得其乐。至于身外的那些俗事,连想都不用去想,天公自然安排该管的人去管。
读这首词,处处可见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子,“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和《饮酒》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景色如出一辙,几乎相似!宋自逊是南宋末的绝世高人,据说他文笔高绝,当时的社会名流都非常敬爱他。南宋末年,社会动乱,血雨腥风,词人一定因为诸多原因而躲进了巍巍青山。但是,词人好像并没有完全如陶渊明那样斩断与尘世的一切关联,从他最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统治者的无能心中是充满愤慨的。
二、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宋代:吴潜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
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上阕描写了词人的居处环境:屋子旁边有田园十亩,此时春光正好,百花齐放,杨柳依依,笼罩着淡淡的一层轻烟。词人时时拄着手杖,漫步在田园中间,流连忘返。词人这种恬然自得的生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的生活几乎一模一样。当时词人从相位上被贬到地方任职,从轰轰烈烈的名利场到宁静的田园生活,心中一定是宽慰的,并没有遗憾。“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正是这次贬谪遭遇,才使词人有机会体会这种安宁自由的生活。
下阕写词人的日常生活:闲时上山去采蘑菇、药材等山货,到河边去坐着钓鱼,耐心等待鱼儿上钩。就餐时畅饮美酒几杯,醉了就坐地打禅。因为心无牵挂,早上可以一直睡到日上三竿,这样的日子真是神仙也羡慕啊!无怪乎词人认为做个高官好是好,又有名又有利,但是,有多少事让人聒碎心田,不得安宁呢?
这首词平白易懂,毫无斧凿之痕,词人的安贫乐道,厌恶官场生活的心境表露无遗。吴潜为南宋名臣,曾官任丞相,但是受权相贾似道排挤被贬谪,这首词就是他被贬闲居时的作品。
从以上两首宋词,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唐宋诗人的影响有多深,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成为后来人纷纷效仿的对象,也由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中国的田园诗歌自陶渊明起自成一派,以朴素平易的语言,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