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被忽略的这件“小事”,却毁掉30%家庭:女人,该醒醒了!

张德芬空间 2023-03-11 12:40:20

你的家里,谁做家务?

别小看这件事,家务的分配已经成为现代家庭里重要的矛盾之一;

2018年,浙江全省的离婚纠纷案共有近5万,其中有34.12%因生活琐碎而造成。

也就是说,每3对夫妻离婚,就有1对是因为家中的各种杂事。

其实,一段婚姻好不好,看你跟伴侣的家务分配,就知道了。

那么怎样的家务分配,才是好的亲密关系呢?

先看4个故事,再来探讨该怎么办。

“家务,不应该就是女人来做吗?”

小余是一名家庭主妇,自从生娃后,每天把精力投入到家务活当中。

她把家打理得条理有序,柜子桌子从不积灰,换季衣服都帮老公买好。老公回家时,总能吃上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

小余的老公一天到晚在外奔波,有时应酬到很晚,很少顾家里事。

本来,小余觉得这样“男主外、女主内”挺好的。

直到两个月前,小余感染新冠而肌肉酸痛,完全干不了活。

起初,她希望老公体恤自己,照顾好女儿做点家务。

但老公十分委屈地说:“我在外面挣钱,哪还有心思忙家里的事?家里就靠你了。”

听了这番话,小余只好把苦往心里吞。她一边戴着口罩做家务,一边照顾自己和女儿。

然而没多久,轮到老公感染新冠了。他并没有坚持上班,每天躺在家里,让小余斟茶递水,喂药护理。

小余为此感到生气:“我生病了,都自个儿撑着做家务!你这大男人的,怎么还要我照顾?”

老公却说:“我要赶快好起来,才能工作啊……再说,做家务、照顾老公孩子,不应该是你身为女人做的吗?”

那一刻,小余挺失望的。

她觉得,自己和老公都在为这个家付出。当老公累了,自己百般照顾;自己累了,为什么却得不到照顾呢?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一方主外、一方主内”模式。

婚姻不是职场,当责任被完全划分,夫妻双方间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工线”时,也就失去了相互依托的包容与温情。

最终,感情只能被互不理解的浪潮淹没。

“你看,这点家务你都做不好”

小雯也是一名家庭主妇。但她比较幸福,有一个会挣钱又顾家的老公。

在结婚时,老公就承诺:无论在外多忙,他回到家也得干家务,千万不能让爱妻熬成“老阿姨”。

可是结婚一年后,老公的工作越来越忙,很少有精力兼顾家务,所以不再那么精细体贴,比如刚洗完的碗筷,都是随意放在一旁。

这在小雯看来,却十分糟心:

打开冰箱,食材都是乱塞乱放;

在饭桌放东西,桌面还有水渍;

衣柜里的衣服,都是简单堆叠而不整齐……

尽管老公承担了大多的家务,然而在小雯眼中,老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越来越多。

有时她提醒他,老公就说:“哎,我真兼顾不来,将就着吧。”

小雯心想:一个男人的心里有没有这个家,看他做家务的心思就知道。可现在,老公显然越来越不在乎这个家了。

每次老公打扫完,小雯就说:“哎呀,桌子都没擦干净,墙角还有灰尘……”

有一次,老公赶着出门,将她的羊毛衣放进洗衣机,她终于忍不住:“你看,这点家务你都做不好!”

老公撇下一句:“我又上班又做家务,你还成天抱怨我做不好,以后我不管了!”匆匆关上门。

小雯不明白,明明是丈夫说话不算数,变得越来越不顾家,怎么还是自己抱怨的问题了?于是,她在沙发上钻牛角尖生闷气。

很多人也像小雯一样,对伴侣有一些要求,并且通过它来感受到伴侣对自己的爱。

然而,当我们要求越来越苛刻,就会让关系变质:一方在付出、一方却在指责。

这也是心理学上说的「习得性无助」:

当你很积极做一件事,但听到别人只说些难听的话,就会因此只看见自己差的一面,最后失去了干活的动力。

这也是小雯老公“变心”的原因。

关系中,谁愿意做既在付出、又承受要求的那一个呢?

“我是做不好,下次别让我来!”

阿伟和莹莹都是上班族,所以家务是轮流做的,一开始说好谁也不许偷懒。

最初两人分工清楚,各自都默契配合。

但有一次阿伟值日,原本吃完饭后他洗碗的,但他打算先出去找朋友玩,回来再洗。

莹莹想,等老公回来都很晚了,于是她贴心地帮老公做家务。夜晚阿伟回到家,发现妻子会帮忙兜底,还没有怨言,他开始打“小算盘”。

那之后,阿伟做家务有些敷衍,但莹莹以为丈夫无心出错,只是偶尔没注意。最终任劳任怨地帮忙收拾。

有一天,莹莹在痛经的情况下,还要在阳台外吹风晾衣服,而阿伟却躺在沙发上。

莹莹有些生气说:“你现在家务越来越做不好了,只会偷懒……”

阿伟却过分地说:“我就是做不好,下次别让我来!”

莹莹心想:我这么耐心容忍丈夫,默默付出,为什么反而承担太多、越来越累呢?

莹莹这样的“好妻子”,我们身边很常见。

因为在一段关系里,如果一个人承担太多,就会越做越多,而另一方开始放松,越来越不再干好本该的事。

心理学上这叫「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意思。

这也是最累的付出模式:一方过于负责,另一方就会敷衍,故意没做好,逃避责任。

不仅仅是做家务,有时候我们管孩子、丈夫等越来越多时,都会导致如此。

所以在一个家里,如果你感到累,就要开始察觉:我是不是替丈夫、孩子兜底太多?

“你看这个家,都是我在付出”

萍萍是个女强人,无论工作还是家务都十分积极。

老公阿奇是佛系男孩,花很多时间在钓鱼爱好上。

一开始两人相处不觉得有问题,各自舒服就行。

但结婚2年,阿奇只是偶尔做做家务,每天下班后最大兴趣是外出钓鱼。而萍萍活得像一根紧绷的弦,回到家还要忙工作。

有一次,萍萍在沙发上抱着电脑加班实在太累了,于是叫阿奇洗一洗衣服,拖地。

阿奇却说:“这些家务又不急,明天再弄呗。”

萍萍有些气愤了,她想:凭什么自己手忙脚乱,老公却优哉游哉,还推脱家务?

于是说:“你看这个家都是我在付出,你就只会钓鱼!”

阿奇越是一脸不在乎,这更激起萍萍的不满,两人吵得越来越厉害。

最终阿奇丢下一句:“你要这么比,这个家也没意思了!”

萍萍顿时感到疑惑:我只是想说自己付出太多,希望他也体贴我、付出多一些,难道有错么?

其实,萍萍的本意是正常的。

但问题在于,当她以「比较」的形式来要求伴侣多一些付出,其中的性质就变成了:在这个家里,我权力比你大,你要听我的。

这时候家庭就成了权力的竞技场,而不是关系的避风港。这也是最伤人的付出模式。

所以心理学上常常说,不要将权力带回家。

当我们听见有人说“你看看我付出了多少,你呢?”这时候,家都是最伤人的地方。

如何分配家务,

关系中就如何付出

看完4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付出模式。再好的亲密关系,都会因为家务而产生些矛盾。

如果你想通过「做家务」这件事,让双方都在关系中有良好的付出。

可以试试这些建议:

1、做家务,不要“为”别人做。

我们常常会想:我多做点事,多花点功夫,不都是为了孩子/丈夫好吗?

但其实也会暗藏着一个念头:我在替别人做了Ta本该做的那一份付出。

这就好比,我们在关系中成了老公的“家长”,一切替他做好,这反而使他变成了“孩子”。

只有当我们为自己而做家务,不“帮”对方做时,彼此既是平等的,又是各自担责的。

2、做家务,别太讲“要求”,而去“欣赏”。

家务是亲密关系的纽带。

平时,我们跟伴侣已经很少交流了。而通过家务,可以增强彼此连接。

所以,我们不是一定要对方做好,而是夸一夸Ta积极一面,表扬Ta为关系付出。

毕竟在关系的家务里,双方鼓励越多,彼此付出才越从心。

3、做家务,「自我负责」就是对关系最大的责任。

落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说到做家务,往往都是谈谁多谁少。

其实呀,我们主动而用心地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就已经是很好的责任了。

比如,

你收拾了你的衣服,剩下交还给伴侣自己做,

你打扫清理房间,但留一半杂活让伴侣完成,

你照料孩子的饮食,让玩乐的事情留给伴侣……

这是提醒伴侣做到「自我负责」:我做这些家务,只是家中的“一半”;剩下另一半,交给你来补充完成。

正如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

“不企图支配对方,而是选择相信,投注爱愿,倾注自己的力量去帮忙。”

最终,我们会让「做家务」这件事,变成一种爱意流动的容器。

策划 | kiwi

编辑 | 秋秋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