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在日本近现代史上,德富苏峰绝对是一位“超级大V”。作为知名的“平民主义”学者、报纸创办人,他的笔可谓横扫明治、大正乃至昭和时代的报纸版面。
德富苏峰的言论影响极大,尤其是他对邻国中国的评价,虽有偏见和歪曲,却一度为日本知识界所追捧。

让人忍不住发问:这位“著述五千万字”的文坛“前辈”究竟是怎么看待彼时的中国呢?
德富苏峰的“舌战群儒”:从学生到“大V”德富苏峰出生于1863年,那个年代的日本正处在明治维新浪潮中,思想界开始风云际会。而德富自小就显露出文人的那股子劲儿,立志成为一名“思想引领者”。
他9岁进入熊本洋学校求学,年纪太小被退学了两年,终于重新入学,却因为学校“基督教化”引发社会争议而再次“失学”。年轻的德富并没有气馁,而是决心深入思考,渴望用笔触及社会,后来干脆自己办学开报,誓要改变时代的思潮。

经过多次求学与辍学的经历,他最终确立了在日本文坛的地位,成为广受关注的“平民主义”思想家。1887年,24岁的德富在东京创立了民友社,并创办了《国民之友》杂志,三年后又推出了《国民新闻》报纸。

这些媒体迅速崛起,成为大众喜爱的刊物。德富苏峰的成功与他深厚的学识和犀利的文笔密不可分。据说他自称“娘胎里便爱上历史”,撰写了不少历史传记与学术作品。
他的评价竟然被认为可以“代表日本的民意”,且广受政府和民间关注,德富本人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参与国家事务,成为日本天皇的“扩张顾问”,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但德富的思想也是不断“进化”的,早期的“平民主义”慢慢被他后来极端的“扩张主义”取代。尤其是对中国的评价,带有深刻的偏见和强烈的攻击性。
他的“中国印象”大致分成几个主题:第一条,就是所谓的“政治失败”。
爱说教的德富:他眼中的“神奇民国”德富的“中国印象”其实很简单,基本围绕几个负面标签。

首先是“政治失败”,他坚信中国的政权缺乏有效治理,中央集权松散,导致民间秩序涣散。他将中国的“政治落后”归因于“儒教文明对人民的钳制”,认为儒家思想“压制中国人两千年”,不仅钳制自由,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僵化。
德富甚至认为儒家伦理是中国“专制的遮羞布”,这种批评让他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备受争议。

他的第二大观感,是觉得中国的民风“虚弱”,特别认为中国的“官场文化”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
对中国官场上贿赂之风的评价,他用了一种不加掩饰的笔调,认定“只要用钱,一切都可以打通”。他在《触目有感》一书中,甚至形容中国官员“以贪为荣”,而贿赂文化就像是一种毒瘤。
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官员们各自为政,各地势力割据一方,贿赂泛滥、军阀横行,根本无法实现一个统一的政权。
更令他嗤之以鼻的是所谓“空谈成风”,他将中国知识界视为“言而无信”的代表,认为中国人喜欢高谈阔论、纸上谈兵,却极少付诸实际。
对于民间社会,他认为老百姓热衷讨论、怀抱家族观念,重视的是利益而非道义。德富曾引用福泽谕吉的话,称中国是“言论的高空大国”,他还笑称中国人习惯“谈情说爱但不结婚”,即空谈而不落实。

德富的“中国空谈论”显然是充满偏见的。
中国人当时面对的是内部经济压力和外部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在这样的环境中,民间以“谈”代“行”也是无奈之举。显然,德富并没有理解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而是站在“上位者”的立场,以傲慢的口吻将“中国的失败”归结为中国人的个性和文化根源。
德富的“妄想”:从“救世主”到“文化保护者”德富苏峰的“批评”还没完。对他而言,中国不仅政权失败、思想落后,甚至在生存能力上也有“隐忧”。

有意思的是,他居然认为中国人“生命力强盛”,这在他看来,生育力过高反倒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他曾言道,尽管中国内战、饥荒不断,环境恶劣,但每一次打击后,中国人口依旧迅速恢复,人口增长能力不容小觑。他甚至认为,正是中国这种“生育力”,让中国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得以幸存。
但德富苏峰的“观察”不仅限于人口,他还提出了一种“日本式的改造方案”,即希望通过“文化保护”的方式对中国加以“扶持”。他认为,既然中国无法自我治理,日本可以在资源和文化上对中国加以“引导”。

他的“日中亲善论”充满了讽刺色彩,表面上是“助中国一臂之力”,其实是想让日本成为“中国的文化守护者”,利用中国的资源服务于日本的经济扩张。
他的方案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剥削,将中国视作“原材料供应地”,用一种近乎殖民的方式来满足日本的利益需求。
德富苏峰还提出所谓的“中央集权”提议。他认为日本能成功集权,中国也可以效仿。但在他看来,中国必须仰赖“外力”,即由日本帮助中国建立联邦政府,而日本自然是中国的主导力量。
他提出的这种“日本式中央集权”,实际上是想以经济和军事控制为手段,将中国变成一个经济上依赖、政治上服从的附属国。
德富的“建议”对中国不啻于一场阴谋。他甚至幻想,如果能像美国管理菲律宾一样,由日本来指导中国的“现代化”,让中国成为日本在东亚的后盾,那将是对日本最有利的局面。

这种妄想反映出德富苏峰的扩张心态。他口口声声称要“带动”中国现代化,实际上却是带着殖民目的的“伪援助”。德富将对中国的“文弱”“保守”“易驯”看作一切实现扩张的契机,妄图以一种现代“王道”带动中国,使之沦为日本的附庸。
德富苏峰的“中国观”充满偏见和傲慢,实际上暴露了日本当时的“优越感”和“野心”。
他对中国的“批评”并不具备实际意义,而是反映了他以日本利益为中心的殖民视角。在德富眼中,中国不过是一个“需要被改造”的对象,他的“中国观”实则是对“侵略合理性”的自我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