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3个习惯性行为,容易养出无能的孩子

杨老湿笔记 2024-10-31 10:41:29

爱之深,责之切。

可咱们家长对孩子的爱,常常变得不那么理智。

有时,你以为是对孩子好,其实可能会让他将来过得更糟。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家长哪些习惯性行为最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成为那个传说中的“无能”一族。

你知道吗?有些我们自以为“爱护”的举动,其实是在给孩子的成长上抹阴影。

哪怕我们操碎了心,但如果方式不对,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这些行为里,我最常看到的就是以下这三个。

1. 凡事包办代替

小时候,老张家隔壁那位李大妈,可是“绕不开”的教育典型——李大妈把儿子护得像宝贝疙瘩,凡事都亲力亲为。早晨起床不用闹钟,李大妈喊;上学的书包里有没有装好水壶,李大妈检查;就连大学报到,李大妈也坚持亲自陪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做,这孩子就不懂怎么弄。”

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担心孩子这儿不会、那儿不懂,所以干脆亲自上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他们渐渐变得依赖,只懂得被安排,而不会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替他们“背锅”的次数越多,他们越是觉得自己不需要负责——“反正我爸妈会搞定的。”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遇到生活的困难就容易“缴械投降”。比如,初入职场的他们发现工作压力大、同事之间有矛盾,没学会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只会选择逃避,不敢担当。毕竟,从小到大,他们从来不需要亲自面对过“棘手”的事情。

解决办法

作为家长,咱们可以做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放手。与其事事包办,不如教给孩子方法,陪伴他们学会自己动手。比方说,孩子忘带作业本,别急着送过去;他忘了就让他吃次亏,让他体会一下“后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为自己负责。

2. 过度保护,拒绝冒险

“别去爬树,太危险了!”

“下雨天就别出门,摔了怎么办?”

这样的场景也是咱们父母常见的吧?当然,我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呢?可是过度保护的结果,就是孩子逐渐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了冒险精神,甚至连生活中的小挑战都不敢尝试。

还记得我朋友家小刘的事吗?她小时候爬一次树被妈妈狠狠数落了一顿,之后就再也不敢爬了。等到小学组织野外露营活动,她对去森林露营这件事简直“暴跳如雷”,生怕自己会遇到什么危险。久而久之,小刘变得越来越胆小,连交新朋友、尝试新爱好都觉得恐惧。她妈妈也很懊悔,总觉得是自己“保护”过头了,结果孩子变得那么内向、缺乏自信。

解决办法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适度的“冒险”,需要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阻止,而是提供安全的环境,鼓励他们去尝试新事物。你可以告诉孩子:“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就好。” 让他们懂得,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该逃避的事情。

3. 总是代替孩子做选择

不少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替孩子做各种选择,从衣服颜色到兴趣班,甚至到以后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看似我们是在为孩子“铺平道路”,实则却在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邻居王阿姨家的儿子小刚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小时候他学钢琴,是他妈硬逼着去的,说:“男孩子学钢琴,以后有气质。”结果,小刚没啥兴趣,练琴总是磨磨蹭蹭,哪怕学了几年也不怎么拿手。后来到了报考大学的时候,王阿姨又坚持让他学“热门专业”,觉得那样将来“不差钱”。结果,小刚学得很痛苦,连及格都费劲,最后还是没干自己喜欢的事,整个人都失去了激情。

我们以为自己替孩子做的选择是最好的,可事实往往未必如此。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毕竟,他们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啊!

解决办法

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比如穿什么衣服、学什么课外活动,不妨问问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当然,你可以给予建议,但要把决定权交给他们。这是培养独立和责任感的重要一步。别怕他们选错,错了就从中吸取教训,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宝贵的。

结语

育儿这件事,真的是一门学问,我们每个家长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幸福的生活、成就自己的人生,可这并不是靠替他们包办一切就能实现的。适当地放手、给他们独立成长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面对生活的挑战,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勇气的人。

作为“过来人”,我知道放手有多难——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跌倒呢?但就像一棵小树苗,如果一直被人保护在温室里,它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愿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学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他们的支持者,而不是替代者。给他们阳光和雨露,也让他们学会迎接风雨。

说到底,我们要相信:孩子自己,也有逆流而上的力量!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分享,希望能给正在育儿路上的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育儿方法也应该随之灵活调整。

1 阅读:58

杨老湿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