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犹豫,他毕竟是我父亲的重臣,但最终我遵从了上天的旨意。”
张学良晚年时口述历史,提到当初杀杨宇霆一事,声称受到上天的指引,他不得不信。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18年,杨宇霆率奉军抵达秦皇岛,劫走了冯国璋的价值四千万元的军火,这便是著名的“秦皇岛劫械案”。
杨宇霆把这批军火呈给张作霖后,张作霖在短时间内壮大了奉军。
从此,杨宇霆逐渐成为张作霖麾下干将,威名响彻东三省。
1925年,奉系大佬郭松龄倒戈,但兵败被俘。
张作霖本对郭松龄极为倚重,张学良更视其为恩师。
因而在如何处置郭松龄的问题上,张作霖犹豫不决。
而杨宇霆与郭松龄势如水火。
郭松龄之所以倒戈,直接原因就是认为张作霖包庇杨宇霆,誓要严惩杨宇霆。
所以,杨宇霆自然不能让郭松龄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于是,杨宇霆急谏张作霖,煽动张作霖处死郭松龄,最终如他所愿。
经此内斗,杨宇霆坐稳了奉军二把手的位置。
1928年,张作霖命陨,张学良成为东北地区的话事人,杨宇霆的命运开始转变。
张学良本不太待见父亲的这位重臣。
因为他不仅直接推动了郭松龄的死,而且性格颇为高傲自大。
尤其在张作霖走后,俨然自视为张学良的监护人。
在人前,杨宇霆还能装装样子,喊张学良“少帅”或“汉卿”(张学良,字汉卿);
在人后,便以“小六子”(张学良乳名)或“大烟鬼”称呼张学良。
张学良向杨宇霆询问事情,或当着杨宇霆的面发表主张时,杨宇霆时常用斥责的语气说:
“你个小娃娃懂些什么,我来做决定,你别瞎掺和。”
有一次,张学良和杨宇霆共同出席某高级会议。
在会议上张学良对杨宇霆的主张提了两句质疑。
杨宇霆竟当着众人的面辱骂道:
“乳臭未干的小子,闭上你的嘴!”
1929年,杨宇霆为他的父亲摆祝寿宴。
场面之盛大举世罕见,就连原来的军阀头子孙传芳,都干起了门口迎宾的工作。
张学良前来祝寿时,不仅主人家接待他的规格普通,而且在座的官员竟都不怎么理睬他。
但等到杨宇霆出现时,一个个却又都忙不迭地阿谀奉承。
当时,东北的老百姓都说:
“只知杨皇帝,不知张少帅。”
杨宇霆的嚣张跋扈,让张学良愈发难以容忍。
又恰逢“东北易帜”,两人的政见主张极为冲突,矛盾进一步扩大。
张学良主张同蒋介石政府合作。
但杨宇霆不愿屈人之下,认为应联合李宗仁、白崇禧,抵抗蒋介石。
两人争执不下,杨宇霆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几次与秘密白崇禧会见.
白崇禧劝杨宇霆干脆推翻张学良,取而代之。
张学良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对杨宇霆下死手,但敌视的种子已经深埋内心。
1929年1月,杨宇霆和他的忠诚“马仔”——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学良.
他们要求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交常荫槐全权管理。
张学良婉言拒绝,杨宇霆却丝毫不放在眼里,直接将拟定好的文件甩在张学良面前,勒令他签字。
这番举动彻底粉碎了张学良的隐忍。
他深吸口气,努力隐藏心中的怒火,说:
“你们好歹要给我时间看看文件,我现在要去吃晚饭,晚饭后再说吧。”
怒火中烧的张学良哪里还有心思吃饭。
他打电话给辽宁警务处长高纪毅,命他前来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
两个小时后,得意洋洋的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推开帅府的门。
不曾想看到的并非张学良,而是黑压压的枪口。
执枪的人厉声道:
“你们阻挠新政,破坏同意,现奉命将你二人处死!”
不等两人反应过来,子弹便轻松结束了他们的生命。
次日,张学良公布“判决书”,认定杨宇霆二人“把持庶政、图谋内乱、颠覆国府”,故依法处以死刑。
张学良晚年回忆这件事情,补充了更多细节。
他说,他原是有犹豫的。
毕竟杨宇霆是父亲张作霖的重臣,为张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经过“询问上天的建议”,他认为非杀掉杨宇霆不可。
“我当时抛了六次银元,前三次都是袁大头在上,我想可能是银元的成色有问题;
于是,我又押了三次反面朝上,结果后三次全部都是反面朝上。这能怪谁呢?”
无论真假,任由他说罢了,毕竟也没人能反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