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日尔,一个地处西非腹地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铀矿资源,却深陷贫困的泥沼。
人均GDP仅为642美元,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了摆脱贫困,尼日尔曾将希望寄托于资源开发,并与中国展开了长达20年的合作。
中国企业在尼日尔的沙漠腹地投资建设了油田、炼油厂和输油管道,累计投资高达50亿美元,占尼日尔GDP的28%,并每年贡献10%的税收。
这些合作项目为尼日尔带来了繁荣的景象,使其从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发展。

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将这来之不易的繁荣击得粉碎。
2003年,中国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来到尼日尔,希望在这里发展,他们在尼日尔的沙漠里建起了现代化的炼油厂、输油管道和石油钻井平台。
尼日尔过去需要进口石油,而现在已经成为了石油出口国,经济因此迅速发展,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进行。
中国投资就像沙漠里的甘泉,为尼日尔带来了活力,美好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2023年,尼日尔军政府掌权后,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军政府声称中国员工薪水太高,而本地员工工资太低,要求中国企业解决“薪资不平等”问题。

由于无法偿还2024年中石油的四亿美元贷款,他们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向中方施压,希望能够减免债务或得到更多投资。
他们甚至提出了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到30%的不合理要求,曾经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渐渐产生了隔阂。
尽管尼日尔军政府持续施压,中国方面态度依然强硬。
2025年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突然采取行动,驱逐了中国石油、西非石油管道公司及津德尔炼油厂的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并且冻结了炼油厂的账户。

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尼日尔的经济危机,尼日尔唯一一座现代化的炼油厂被迫关闭,原本繁忙的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也停止了运行。
全国90%的原油出口和80%的成品油供应因此中断,燃油短缺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
加油站空空如也,油泵无法工作,黑市上的汽油价格像坐火箭一样上涨,从每升1.2美元涨到了4美元,交通几乎瘫痪,工厂停工,人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原本尼日尔还算繁荣,但现在因为驱逐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把尼日尔推向了经济崩溃的边缘,曾经的繁荣景象已经消失不见。
尼日尔军政府的行动看似冒险,实则可能源于多重压力,他们上台后,手头很紧,需要钱来稳固统治,弥补亏空。

所以他们盯上了在尼日尔投资不少的中国公司,想通过施压让中方让步,获得更多好处。
军政府也想甩开西方国家的束缚,比如赶走法国军队,结束和美国的合作,转而寻求俄罗斯的支持,甚至想让瓦格纳集团来开采铀矿,这些举动都反映出尼日尔复杂的处境和地缘政治中的博弈。
他们想借俄罗斯的力量,削弱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希望这样能在和中国谈判时更有优势,但他们可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对尼日尔经济的重要性,也忘了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他们把技术强国和资源国之间的正常收入差异看成“不公平”,以为中国企业好欺负,结果引发了这场自己承担后果的危机。

这场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多输的局面。
尼日尔失去了重要的合作伙伴和经济支柱,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中国企业20年的投资付之东流,面临巨额损失。
而尼日尔军政府的如意算盘也落空了,他们不仅没有获得更多好处,反而将国家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那么,这场危机将如何收场?尼日尔军政府能否悬崖勒马,弥合与中国的裂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
凤凰网财经2025-03-18 17:37
无耻讹诈!尼日尔悍然驱逐中石油等中企高管
新浪财经2025-03-19 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