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繁杂,不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每个地方也有不同的方言,甚至同一个地区的人,就因隔了一座山,一条河,两边的人说话可能就互相听不懂了。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能讲普通话,总能和人交流。
那么问题又来了,古代没有普通话,古人之间又是怎么交流的呢?
实际上,古代也有全国通用语言,只不过不叫普通话,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通用语言,且有不同的称呼。一般来说,全国通用语言都是以政治中心所用方言为基础而制定的,普通话也不例外。
先说说普通话:普通话的具体来历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最初形成于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北京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交通和文化的枢纽。因此,北京话逐渐逐步形成了作为通用语言特点,并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汉民族共同语正式名称被确定为“普通话”(普通=普遍+共通),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由此,普通话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古代历朝的全国通用语言分别是什么呢?先秦时期的通用语言称作“雅言”,因为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在洛阳一带,因此,洛阳话自然而然被定为雅言的标准发音。
《论语·述而第七》里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可见雅言应用之广。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弟子来自全国各地,在授课时用的就是雅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随之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的政策。但在语言交流方面,全国通用语言都没有做出大的调整,基本上沿袭了先秦时期的雅言,不过当时多称“通语”。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也将雅言的中心从河洛一带转移到了洛阳长安地区,形成了洛阳读书音。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朝最初仍然沿用两汉时的洛阳雅音,但是“永嘉之乱”爆发后,国家陷入了分裂,很多人被迫南渡,学习起了当地的方言。于是,北方的洛阳读书音和南方的方言逐渐融合,形成了吴音。而在北方,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原先的洛阳雅音也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
隋朝统一后,定都长安,以南京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后来又加入了大量长安官音,形成了当时的官话。后来,唐朝又继承了隋朝的语言体系。所以隋、唐两朝的官话又称为“汉音”或“秦音”。
宋代官话被称为称“正音”、“雅音”,仍然是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元朝的大部分人都是汉人,因此元朝的统治者将汉语称为“天下通语”,标准仍然是唐宋以来的洛阳读书音。
明朝时期,全国通用语言称之为“官话”,并且该称呼一直沿用至清末。明朝首都是南京,所以,便将首都地区的南京官话改为全国通用语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于是,当时的南京官话和北京地区的方言开始融合。
清朝建立后,都城仍然是北京,虽然初期全国的通用语言仍然是南京官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人的语言和原有的南京官话以及北京方言逐渐融合,到清朝中期,产生了北京官话。从此,北京官话逐渐成为了全国的官方语言。
所以说,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历朝历代都有全国通用语言,只是叫法不同罢了。从先秦时期的“雅言”,到秦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期的“汉音”或“秦音”,再到宋元时期的“正音”或“雅音”,乃至后来的“官话”,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融合,最终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素材来源|(文中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