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在中老年领域遍地开花之后,我现在连吵架都吵不赢我妈了。
比如以前,她说:“不生孩子,将来看你老了怎么办,都没人养老。”
我就可以梗着脖子回怼:“我有钱,我可以住养老院。”
她只能无言以对。
现在不一样了,网络上真真假假的文章,给了她充足的理论弹药。
我要再说住养老院,她就会冷笑一声:
“呵呵,住养老院?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养老院不收的。你不生孩子,养老院都不配住。”
然后洋洋洒洒给我列举网上看到的各种例子。
什么养老院的人说,没有子女的老人,一旦老人有个生病啥的,涉及到外出就医,这时候很难找到家属,万一出了问题,养老院担不起责任,都不愿意接收。
什么上海某福利院老人没死差点儿被拉走火化,就是因为这个老人没子女,福利院才敢这么肆无忌惮。
什么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看人下菜碟,有儿女的和孤寡老人去养老院的待遇都不一样,有儿女撑腰的在养老院说话声音都能大不少。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我要不生孩子,晚年生不如死。
我:好的妈,那既然您有了儿子,还是我这么魁梧高大的儿子,在养老院肯定不会受欺负,那不如……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家里的擀面杖打人有多疼。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冤种才生孩子呢”》。
然后在评论区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一帮人那叫一个痛心疾首,那叫一个义愤填膺,仿佛因为我这篇文章,人类就直接断子绝孙灭亡了,我就是罪魁祸首,以死谢罪,罪有应得,得自绝于人民群众面前。
我:啊,不是说现在大家都不想生孩子了吗……
合着就我一人当真了?
那这连年下降的结婚率和出生率是怎么回事,演我呢?
但我们这一代人,先不说生孩子的有多少,但大家生孩子的年纪普遍都大一些。
我身边至少有一半同龄人,生孩子在30岁左右。
要知道,我父母是25岁生的我,这都算晚的。
主要是我家里那会儿穷,我姥爷一直反对这门亲事,最后还是靠我爸用一颗真心融化了这寒冰一般的翁婿关系,历经千难万险,终成一桩良缘。
当然,这是官方说法。
我妈告诉我的真相是,我爸用一瓶窖藏了好多年的竹叶青,打动了我那嗜酒如命的姥爷。
简单来说,我的这条命,是竹叶青给的。
所以在我二十四五岁,在我爸眼里该生孩子的年纪,他开始旁敲侧击,让我去问问李女士父亲有什么爱好。
准备到时候如果我求亲遇到什么问题,就重效当年故事。
结果我眼瞅着,我都三十了。
用我爸的话说,这都不是一两瓶竹叶青能解决的事儿。
关于现在人为啥不爱生孩子,理由有很多。
工作太忙、房价太贵、收入太低,都是理由。
但根本原因其实不是这些。
网上有个表情包叫“父母30岁 VS 我30岁”。
好像父母那会儿,精力无限,上班、养娃、社交一个不拉,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我们们,累、颓、丧,天天想着退休。
区别在哪儿呢?
大概在于,希望。
那时候的人,可能过得很苦,但好像永远不缺乏希望。
那希望是吃饱穿暖,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这个正在蓬勃走向新生的国家。
吃大锅饭的年代,是理想、是奉献,是建设美好国家。
改制的年代,是机遇、是暴富、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时代的浪潮下,每个人都奋力争游。
而现在的年轻人,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在我爸看来,比他们那会儿条件好太多了,这还有啥抱怨的。
这么说倒也没错。
但它的好,是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的。
至少,房价很稳定。
这不是个努力就一定有收获的年代。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很幸运,因为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
但也很不幸,因为很多东西,你出生时没有,这辈子大概率也就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是希望,更像是负担。
我小时候,养孩子是个挺随意的事儿。
什么尿不湿啥的,从来没用过。
衣服是我姥姥给缝的,用那种东北的大花布,里面塞的厚实棉花,贼保暖,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重。
玩具从来没有,直到我小学五年级才拥有一台小霸王,还是二手的。
至于吃的喝的,大人吃啥我吃啥,有一口吃的就能活。
上学放学从来不接送,都是邻居的几个孩子一起回家。
有时候放学后或者周末,到岭上去掰人家的苞米,挖人家种的红薯,或者去河道里抓泥鳅,要么就是去隔壁废弃的砖厂里,用剩下的砖头垒碉堡,玩打仗游戏。
对了,那个砖厂还有两棵桑树,我们经常坐在树上吃桑葚,吃的满嘴都是黑的。
我小时候也从来没报过补习班,唯一的一次是小学六年级,提前学了初一的知识,唯一的作用是让我在初一上学期数学考了一次100分。
仔细想想,这样的童年也挺快乐的。
但现在的家长,愿意让孩子过这种童年吗?
大概率是不愿意的。
鸡娃这个事儿,大家都在抱怨,但没见谁家家长真的做到快乐教育,完全放弃鸡娃的。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恨不得给他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好的教育条件,只恨自己没能给孩子挣下家财万贯。
因为你很清楚,你已经生下来做牛马了,不能让他继续做牛马。
卷,朝死里卷,卷自己也卷孩子。
结果就是我们这帮本来还在观望的人一看,吓坏了。
,生个孩子,过得就是这种日子?
卧槽
算了算了,这个孩子我不配生。
我妈一直在跟我念叨一件事,就是“等我老了以后”。
那一代人好像对老了以后的生活特别看重,因为他们的观念就是劳碌了一辈子,到老了终于能清闲清闲,享受享受。
但我们这代人的思想不一样。
我为啥,不趁年轻的时候享受呢?
在我妈眼里,这叫自私。
但仔细想想,年纪轻轻就开始为家庭操劳奋斗,上班挣钱养家、养孩子、一养就是一二十年。
等到孩子成年之后,又想着得给买房、结婚,然后继续帮忙照顾下一代。
这样的人生,就真的好吗?
你可以说它是有意义的,但有意义的事,不应该成为一种必然,而是应该成为一种选择。
我可以选择生孩子,而不是我必须要生孩子。
世界当然不会灭亡。
想生孩子享受家庭生活的,去哺育、去传承。
不想生的,也不必担忧老了之后怎么办。
老了后悔,那是老了的事。
都是成年人,谁还没几件后悔的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