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全面禁止对印汽车投资?核心技术外泄,已经有了前车之鉴

张守小科普 2024-09-25 16:18:48

自从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企业就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稳居全球第二,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企业,比如蓬勃发展的新能源车企就带动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

中国新能源车企获得了大量的政策红包,可如今这些享受财政补贴的车企却要跑到国外建厂投资。

9月12日彭博社报道,中国有关部门正准备出台政策限制新能源车企大量出海的趋势,据说部分核心技术将不能走出国门,并且印度也将被列入“投资禁区”。

车企出海发展难道不该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吗,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愿意见到中国车企去印度减产,投资印度究竟有什么问题呢?

一、“关税”之下的出海潮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提供的信息,美国贸易办公室已经决定从9月27日开始将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提高至100%。

到目前为止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在内的多个美西方国家,都已经发动了对中国车企的“关税战”。

国内汽车市场已经严重内卷,车企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保住出口市场份额。

最近几年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中国车企的海外工厂。

就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比亚迪来说,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已经在巴西、越南、印度等多个国家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

国内这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为什么车企还要背井离乡开拓海外市场呢?

首先扩大出口规模是车企出海的主要目的。

相比留在国内拼命内卷,出海建厂不仅可以更方便地发展工厂所在国的海外市场,而且车企还可以用较低的关税成本向欧美国家出口新能源汽车。

以比亚迪为例,在大规模发展海外产能的利好刺激下,今年前8个月这家龙头车企的海外市场销售总数已经突破26.3万辆,相比去年前8个月多出口14.6万辆。

其次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车企大规模出海建厂的重要原因。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实属于国家扶持的高新制造业,但是那些流水线岗位的技术要求却并不高。

特别是在车企大规模应用自动化设备的今天,很多车企对工人的学历、技术要求都比较低。

既然是“谁来都能干”的工作,企业当然更愿意招那些工资要求低的工人。

就拿比亚迪2013年投资建设的印度金奈纯电大巴生产基地来说,它的人力成本就非常低。

根据路透社报道,印度金奈的三星工厂最近因为工人要求涨薪到3.6万卢比(约合人民币3045元)陷入停产。

由此可见,印度金奈地区的月薪连3045元都不到。

最后争取高额补贴也是车企的主要目的。

自从2022年12月31日官方取消“新能源国补”以来,我国针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明显下降,虽然最近官方又推出了“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但是和过去的补贴力度还有很明显的差距。

那些急于提升制造业水平的亚非拉国家,也有了新的动作。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为了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到30%,印度准备斥资1090亿卢比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

另外土耳其也表示只要中国车企愿意来当地建厂,不仅可以免去40%的进口关税,而且还可以享受充电桩、动力电池等业务方面的补贴。

二、出海发展的风险

在车企出海的“前车之鉴”方面,上汽集团的印度分公司是最典型的例子。

公开资料显示,上汽从2017年开始布局印度市场,这家国资车企在印度主要经营“名爵MG”品牌。

23年6月份网上突然传出“印度JSW集团低价强买上汽印度分公司”的消息,为此上汽官方还曾发布过一份辟谣声明。

虽然上汽在“辟谣声明”中明确表示,印度分公司的股权交易需要中国有关部门审批;但是经过九个月的传闻酝酿,上汽还是在今年3月份证实了“卖公司”的消息。

根据上汽发布的公告,印度五大财团之一的JSW集团,以及包括印度金融机构、员工、经销商在内的“联合体”,将会共同获得51%的股份。

失去公司控制权的上汽,只获得了大约55.2亿元人民币。

虽然很多网友都觉得上汽这笔生意做得不划算,但是上汽官方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抱怨或者不满的情绪。

这种“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还出现在了中国手机厂商的身上。

2022年小米涉嫌“错误使用关税豁免”,遭到印度官方重罚65.3亿卢比;2023年小米因为“非法汇款”,公司账户中555.13亿卢比可疑资金遭到印度官方冻结。

虽然印度后来解冻了这笔资金,但是小米却被迫接受了更严格的资金监管。

更让人无语的是,印度据说还要强迫小米、vivo等中国手机厂商聘用印度高管。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印度投资风险这么高,这些上汽、小米等中资企业为什么还对“外企坟场”恋恋不舍呢?

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在印度的经营业绩非常亮眼。

就拿小米来说,今年二季度这家国产手机龙头在印度的市场份额高达18.9%,仅次于三星排名第二位。

虽然上汽以前在印度市场不温不火,但是专业投资机构非常看好这家“中印合资”版的“名爵MG”。

根据媒体报道,上汽计划和JSW集团共同培养10万名智能驾驶、锂电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人才,未来上汽印度合资公司将会成为具备“产、研、创”三位一体能力的南亚地区大型车企。

俗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既然某些企业愿意承担投资印度的风险,国家是不是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他们自由出海发展呢?

三、必须挽留的理由

早在2022年公布的“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国家就把多项光伏技术列入在内,这使得很多光伏企业的出海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虽然彭博社的报道还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是参考光伏行业的政策先例我们的确有可能禁止车企向国外转移关键技术。

从三个方面来看,适当限制企业出海发展的确很有必要。

第一财政紧张的客观现实。

根据财政部9月20日公布的数据,今年前八个月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在内的主要税收收入有所下降,如果不是因为非税收入涨11.7%的话,我们的财政紧张程度还会更严重。

新能源车企的崛起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现在到了“有难同当”的时候,他们应当承担为国家财政做贡献的责任。

如果任由车企出海发展,将来新能源车企贡献的税收就会大幅减少,作为“分母”的老百姓就需要承担更大的税费压力。

第二就业紧张的客观现实。

最近公布的8月份的失业率数据不是很好看,主要原因是由于“毕业季影响”。

而新能源车企是中国就业市场的“贡献大户”。

按照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的说法,目前比亚迪员工总数已经突破90万,并且其中和大学生就业有关的技术型岗位多达11万。

为国家贡献就业岗位是所有企业都应该做的事情,在就业压力大的当下,我们更应该让车企留在国内。

第三脱钩断链的客观事实。

美西方发动针对我国的“关税战”,一方面是要阻止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进入西方市场,另一方面是想趁机抢夺中国的优势产业。

比如特朗普就曾明确表示,他非常支持中国车企到美国建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美国“重新伟大”,而且还能遏制中国崛起。

想要彻底破解美西方的脱钩断链政策,就必须发展欧美国家离不开的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就是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的战略新兴行业。

如果国内车企都为了资本利益跑去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建厂发展,到时候中国新能源产业将会失去全球领先优势,我们就无法反制美西方的脱钩断链打压。

结语

新能源车企出海发展并不是“送韭菜上门”,如果没有人口红利、政策补贴等资本利益的话,这些精明的企业家才不会出海冒险。

商人逐利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今天,有关部门理应对涉及国家利益的海外投资加以限制。

12 阅读:4841
评论列表
  • 2024-09-26 13:31

    早该如此了,流氓国家

  • 2024-09-26 15:54

    为了利益,不惜出卖国家的企业,应该坚决打击,甚至让他破产,收为国有。

  • 云娟 13
    2024-09-26 15:04

    印度三哥,呵呵呵,有去无回的地方

  • 2024-09-26 14:54

    防微杜渐[点赞]

  • 2024-09-26 14:24

    人家8小时3045比国内高好吗

  • 2024-09-26 17:23

    历史给中国人教训还少吗?做为中国人不要老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 2024-09-26 16:01

    所以政府还需在增长人口方面多动脑筋

  • 2024-09-26 09:07

    走出去是没有问题!要么自负盈亏[点赞]

  • 2024-09-26 14:47

    这只是一方面,还有是把工厂就在国内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车企其实也很难,国外现在提高关税,国内车直接出口就亏钱,只有在国外建厂。

  • 2024-09-27 00:51

    这些垃圾企业有小利忘大义!要出海投资也不要去敌对国家嘛!很多国家的工资都很低!你想赚印度人的钱,人家是想要你的公司!

张守小科普

简介:民生实事追踪,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