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里县:与世隔绝的村庄里,竟有近半数人家实行一妻多夫制?

波义耳的笔记 2025-04-02 18:46:34

一夫多妻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一妻多夫你又见过没有?如果告诉你,这个地方就在我国四川呢。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都站到了镜头前。

但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依然存在很多人不知道的角落,藏在深山的俄亚大村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甚至被称为中国女人幸福指数最高的村落。

那么,那里到底有什么好?仅仅因为一妻多夫制吗?

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有一个隐匿在山水之间的小村落名叫俄亚大村。

这个村子处在云川两省交界之处,四周被高山重重包围,让它仿佛与外界隔离开来。

从远处眺望,整个村子就像是被大自然遗忘在山间的一颗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俄亚大村的历史颇为悠久,四百多年前,丽江木氏土司派人到冲天河一带采金,部分纳西族人便在此驻留了下来,开始了他们的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从那时起,纳西族的传统和习俗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村子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

俄亚大村最让人感到新奇的,莫过于这里仍保留着的一妻多夫制。

在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早已成为主流,但在俄亚大村,这种古老的婚姻制度却顽强地存续着。

在村子里的 200 多户人家中,有近半数,也就是七八十户人家还在实行一妻多夫制。

在这里,一位妻子会同时拥有两到三个丈夫,而且这些丈夫必须是同姓的亲兄弟,当地把这种婚姻形式叫做 “伙婚” ,意思就是大家搭伙过日子。

咱们就拿村子里的阿珍家来说吧。阿珍是个勤劳能干的纳西族女子,她嫁给了同一家庭的三兄弟 ,大哥阿强、二哥阿勇和三弟阿明。

在阿珍家的院子里,有一座三层的屋子,这也是村子里大多数人家房屋的样式。

底层用来圈养牲畜,中层囤积着粮食,一袋袋金黄的玉米饱满的稻谷,是一家人辛勤劳作的成果。

而顶层则是供人居住的地方。阿珍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这房间丈夫们没有得到允许,是不能擅自进入的。

而阿强、阿勇和阿明三兄弟也各自有自己的房间,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平日里三兄弟分工明确,大哥阿强性格沉稳,主要负责外出跑马帮,驮运货物。

那崎岖的山路,对于阿强来说,早已熟悉得如同自家后院的小径。他牵着马队,穿梭在山间,马背上驮着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二哥阿勇擅长农事,田地里的活他样样精通。从播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他都精心照料。

三弟阿明则心灵手巧,在家里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像精美的竹篮木雕等,拿到集市上去卖,补贴家用。

阿珍也没闲着,她在家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缝补衣物,还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一家人各司其职,共同承担着家庭的责任,虽然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但也充满了烟火气。

为什么在俄亚大村会保留这样独特的婚姻制度呢?

在过去父系社会主导的婚姻制度下,兄弟分家会导致劳动力和家产分散,这对于原本就艰难的生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俄亚大村的人选择保留伙婚旧制。在他们的观念里,伙婚制度好处多多。

一方面能把大家族的家产和劳动力都集中起来,增强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传宗接代的问题。

亲兄弟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能更好地促进家庭的发展,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而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妻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可不一般,堪称家族里地位最高的人。

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得听听妻子的意见。就像阿珍家,无论是购置农具修缮房屋,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三兄弟都会和阿珍商量,最后由阿珍拍板决定。

在俄亚大村,结婚的习俗也和外面不太一样。这里没有彩礼一说,不过,结婚得找村子里德高望重的 “东巴” 选个吉日。

东巴在纳西族文化里可是相当重要的角色,被尊称为 “智者”,村里的祭祀、婚丧嫁娶、婴儿取名等大事,都由他来操持。

当村民找到东巴时,东巴会郑重地拿出传承了百年的古书,上面刻着神秘的象形文字,当地人叫它 “斯交鲁文”。

据说东巴文的起源可能比甲骨文还要早,堪称人类文字的 “活化石”。东巴仔细翻看古书,选定吉日后,男女双方家里就开始筹备结婚的事。

婚礼十分简单,没有长长的接亲、送亲队伍,通常只有三个人。

走在最前面的是 “歌手”,一路上用歌声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中间是与新人属相相符的人,大家相信他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最后是新郎或者新娘的父亲。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送的贺礼也不是现金,大多是自己织的麻布。

或许在未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过度依赖大家族的力量,俄亚大村的伙婚制度也会慢慢发生改变,甚至完全消失。

但无论如何,这种独特的婚姻制度,都承载着俄亚大村纳西族人过去的记忆和智慧。

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这个古老村落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

信息来源:

0 阅读:9
波义耳的笔记

波义耳的笔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