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影视市场,一向都是央视占据主导地位,但这次湖南卫视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自从湖南卫视推出新剧《小巷人家》后,观众们纷纷涌来,仅仅开播两天,热度就一直稳居榜首。
不得不说,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果然不负众望。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这种年代剧的魅力让人难以抗拒。
当然,观众能有如此强烈的代入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和剧中的布景。虽然大家都说演戏是假的,但在剧中,演员们那种清贫的模样毫无违和感,堪称演绎穷人的教科书。
演穷人的首个门道:布景要接地气
国产剧中经常有一个老问题,那就是不接地气。
比如在《承欢记》中,设定中的角色明明是穷人,甚至被嘲笑为“弄堂公主”,
但他们一家人却住在上海市中心的老洋房里,屋内装修处处透着精致。
再比如《梦回大清》中,女主角虽然是北漂不久的小员工,却能住在北京有落地窗的房子,还能抽空泡澡。
还有《我的真朋友》中,女主角明明没有存款还欠债,但她在剧中吃饭不是啃馒头喝水,而是吃着几十块钱的自嗨锅。
在编剧的眼中,无论角色再穷,似乎都有豪华的大房子住,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然而,正午阳光出品的这部大制作,却充满了诚意,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
《小巷人家》作为张开宙导演的作品,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单凭《知否》就能看出张导的基本审美,而这部剧则进一步展现了他作为大导演的高水平。
咱们先来看看她们每个人家中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年代感。
一开场,闫妮一家人都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吃饭的时候显得特别局促。闫妮做了一桌子的菜,但可以看到,桌子上都是些清淡的白花花的菜,几乎没有油水,这完全符合那个年代的生活水平。
端菜上桌的时候,可以注意到家里光线很差,没有像样的电灯,一家人只能靠一盏昏黄的灯过日子,除了饭桌周围,其他地方都很难看清。
做好饭菜端上桌后,到了吃饭的时候,闫妮却被婆婆排挤,不得不和女儿一起挤到厨房里吃饭。
厨房里昏黄的灯光照在头顶,四周堆满了各种厨具,火炉上的烧水壶,墙上挂着用竹子编的菜篮子,灶台是用水泥搭建的,窗户还缺了一块,年代感十足。
但要说最有年代感的,还得数家里的墙。
现在家家户户的墙都是洁白无瑕的,但在这部剧中,每家每户的墙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证明这套房子已经建了很久。
墙皮大片大片地脱落,即便是完好无损的地方,也是乌黑乌黑的,特别是窗台位置,全是雨水渗进来的印子,木质的窗框一看就饱经风霜。
吃完饭后,闫妮去洗碗,那水龙头更是让观众瞬间回到大院的生活。
几块砖头简单搭了一个水池,砖头都被用得缺角了,铁水龙头也生了锈,不用想也知道,这水肯定带着铁锈味。背景斑驳的墙更是明晃晃地写着一个大字——“穷”。
这样的场景放在现在,恐怕很少见到了。剧组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大院故事,搭建了这样一个场景,只能说,他们真的用心了。
除了布景之外,剧中演员的演绎也非常用心。在剧外他们可能光鲜亮丽,但在剧中却能演得非常土气。
闫妮、蒋欣教内娱穷人该怎么演
剧中的穷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能演到观众的心坎里。
比如《承欢记》中,剧中人物一个个都说自己没钱,但睡衣却有好几套,各种价位、各种款式,穿得花里胡哨。更别说平时穿的衣服有多么奢侈了。
去见亲家时,打扮得油头粉面,头发用发胶弄得根根利落,脸上涂满了粉,抹着红唇,手上还戴着玉镯子,观众看了都觉得出戏,不禁想问:这就是你们说的穷人?
然而,再看看这部剧,把穷人演得淋漓尽致。剧中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安排他们穿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衣服,各不相同。
比如黄玲一家,不论男女老少,他们的穿着大多以深色为主,要么是土色,要么是灰蒙蒙的颜色,这样才显得灰头土脸。
闫妮在剧中饰演的角色简直就是经典的家庭妇女形象。她平时不爱打扮,穿着臃肿,因为常常干家务活,袖套几乎不离身,脸上写满了“沧桑”二字。
她的婆婆更是穿着一件廉价的花衬衫,布料轻飘飘的不上档次,里面还穿着最简单的白色汗衫。
衣服换得也不频繁,即便衣服磨损了,也会视若珍宝,用缝纫机补一补再接着穿。因此,当婆婆想要把缝纫机送出去时,闫妮百般不同意。
再看看蒋欣一家,虽然日子也过得节俭,但和闫妮一家不一样。
作为女人,蒋欣爱打扮,但又不能太过夸张,脱离角色设定。因此,她在剧中的衣服虽然都是粗布面料,但颜色大多偏向红色。
衣服的款式也很时尚,有波点衬衣,也有起球的毛线衫。不管是哪种衣服,都主打时尚又耐穿,这才是符合穷人的人设,这样的穷人才能让大家产生共鸣。
蒋欣和闫妮两人在这部剧中,从吃穿用度的方方面面,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穷人的真实模样,这才是当下国产剧应有的水准。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这部剧之后,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