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就再也看不见的影像瞬间,往往恰恰是最宝贵的。一部好的剧集,就像一面光亮的镜子,映射出生活的缩影,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体味人生百味。然而,一旦导演和制作团队在细节处马虎大意,“穿帮”就会无情地将观众从虚构的世界拽回现实,剧组为之付出的心血也就等同付诸东流。
曾几何时,国产剧集备受争议的都是剧情老套、演技生硬等弊端。直到近年来,优秀制作人才不断涌现,剧本改编水平和演员的整体素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观众也从“先看素人时装秀”的盲目唠叨,逐渐养成了欣赏影视作品的习惯和能力。然而,就在观众期许国产剧能再进一步时,却频频爆出“穿帮镜头”的尴尬现象,让观众又一次叫苦连天。
穿帮究竟是怎样一种戏腔?老舍就曾在《骆驼祥子》中生动描写:“也是吓出一身冷汗,竟在戏上穿了帮,叫做穿帮了。穿帮就是出大岔子,台上出乱子,这叫穿帮。”一个小小的细节疏忽,轻则让观众哭笑不得,重则彻底毁坏整部剧作的用心良苦和投入的人力物力。比如近期热播的《玫瑰的故事》,片方就在道具服化等方面出现了连串的疏忽,甚至剧组还无视年代差异,让多个时代元素在同一个场景中共存,这简直就是“把穿帮玩成了极致”。
“穿帮”一词在文娱行业中最早见诸于京剧舞台。当年旗子兵戏里,演员们经常要在狭小的后台换装,有时行动太急,便会让衣服下摆从旗子兵旗杆上“穿帮”而出,露出马脚。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穿帮”也就成了行话,专指道具服化等物件环境出现的疏漏。
如果说“穿帮镜头”是导演和制作团队在物化环节的过失,那在文学和戏剧领域,“文字穿帮”就是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疏忽和矛盾之处了。每逢穿帮,作者都会承受口诛笔伐之灾,成为专家学者和读者挥舞矛头的靶子。比如明代才子张岱曾专门为他所著的《陈后主外传》作注,解释作品中“乱穿帮”的症结。再如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初入女儿国,马场吓跑了白龙马。显然,白龙马尚未随行出家,却不知从何处而来。这一“穿帮”彰显了作者在构思和推敲上的缺陷。
当然,即便是文学经典,也很难尽善尽美。就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双重结构,将情节交织推进,很容易出现一时疏忽,而被后人指摘是“穿帮”之处。
纵观历史长河,即便是广受赞誉的文艺作品,也很难完全回避“穿帮”现象。现代影视剧的制作环节更为复杂,除了剧本创作,还有导演把关、后期剪辑等关卡,很容易疏忽而酿成“穿帮”。毫无疑问,这是影视行业长期以来的通病,急需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穿帮”往往是细枝末节,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细节决定成败”,稍有疏漏就可能令曾经用心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而今年代剧集渐成热潮,越来越多读者希望能“重温”历史风貌,那不啻是对剧组工作的更高要求。若年代失真,观众断然难以投入剧情,“穿帮”自然被放大数倍加以炮轰。如果没有严格的资料查考和专业人士把关,所谓“复古”很可能沦为肤浅的“噱头”。
总之,文艺作品要达到“品位卓然”的高度,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制作团队切忌过于自负和疏忽,要对每一处细节怀着虔诚之心。相信只要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能用心钻研并严格把关,就一定能为观众呈现精品力作,让文艺之花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