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1991年,被关押55年之久少帅张学良获得了自由,这个消息传来,当即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毕竟,作为曾经的东北军首领,“西安事变”的功臣,他的获释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件。
考虑到张学良对于两岸关系的重大影响,当时的中央领导邓公决定邀请张学良回东北老家探亲,祭祖。为此,中央还专门派人修葺了沈阳大帅府邸以及张作霖的陵墓。
万事俱备后,接下来就是派人到美国夏威夷(获释不久,张即从台湾飞往了夏威夷居住)欢迎张学良回来看一看。
没想到,在回家这件事上,少帅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犹豫再三,最后提出了“三个条件”,才决定回来看一看。
少帅为何对回东北老家犹豫再三?所提的三个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抗战功臣,幽禁半生·】——»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件”爆发。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逼迫蒋介石“放弃内斗,一致对外”。
事件最终在我党的调解下成功解决。蒋介石接受了条件,答应一致对外,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的成功解决再次促进了国共双方的合作,成为抗战的重要转折事件之一。
但可惜的是,事件解决后,蒋介石没有遵守诺言,而是在少帅张学良陪同返回南京后,第一时间就扣押了少帅,从此张学良开始了长达55年的监禁生活。
55年来,张学良的监禁地点随着局势不断转移,但始终都不能重获自由。
期间,退守台湾蒋介石逝世,他仍然被蒋经国继续扣押,直到蒋经国去世,蒋家王家彻底消失后,他才于1991年终于获得了自由。
被释放后,张学良按理应该“回家”,但现实却有太多的顾虑。
因为当初自己“判断失误”导致一枪不放丢了东北,让家乡父老受到了日寇蹂躏,虽然在西安事变中有功,但他仍然害怕回家。
张学良放弃东北入关之后,曾经在上海逗留期间,受到过当地学生的严厉声讨,甚至还收到了杀手王亚樵的子弹,警告他“要么回到东北收复故土,要么就自裁以谢天下!”
为此,张学良对家乡是有愧疚的。所以,他获释后离开台湾,没有返家,而是直接飞往了美国夏威夷定居,远离是是非非。
但张学良毕竟影响力重大,尤其是对于当时的两岸关系来说,一旦张学良能够回来看一看,对两岸关系回暖及将来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当时的邓公不仅请邓颖超先生亲笔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邀请回家看看的信,而且还专门派人修葺了沈阳大帅府及张作霖陵墓,还煞费苦心让张学良曾经的老部下、老乡吕正操将军前往美国夏威夷亲自邀请回来看望。
但没想到的是,大陆这方一片苦心,最终少帅也没有回到东北家乡看一看。
«——【·埋骨异乡,盖棺定论·】——»
接到中央指示后,吕正操上将当即飞往夏威夷拜会曾经的老上级少帅张学良。两个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的老朋友见面自然是一番寒暄,深情良久回忆过往故事。
吕正操上将自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于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邀请张学良回东北家乡看一看。没想到,面对回家的邀请,少帅颇为踌躇,没有当即应诺。
其中的缘故在上边我们也已经提到了,除了过往的憾事之外,当时的政治局势也比较复杂,考虑到自己回乡是一件对各方影响重大的事件,少帅只能好好考虑一番。
对于家乡,少帅何尝不想回家,那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是自己祖辈长眠之地,更是他自己的根,永远的家。
但过往的一切还是让少帅颇为顾虑,他不知道回去后面对家乡父老,自己该如何面对?
为此,吕正操上将也并没有着急,而是一连拜访了三次,终于劝说这位老上级决定回去看一看。
但少帅显然还有顾虑,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条件,只要中央能够答应,他便回去看看。
少帅提了哪三个条件呢?
吕正操上将当时也在心里有些忐忑,没想到少帅提的这些条件也并非多么困难的事件,只有三条“不搞仪式,不搞接待,不接受采访”,当然,对于少帅的条件背后隐藏的担忧,吕正操上将是心里清楚的。
而邓公更是心知肚明,得到吕正操的汇报之后,邓公当即答应了下来。接下来,各方都在积极准备,航班、行李都准备完毕,只待飞往我国。
但没想到的是,就在将要动手的关键时刻,少帅张学良病了,医生不建议他长途跋涉乘坐飞机,而赵一荻也是为此担忧万分,没办法,启程归国之事只能拖延。
没想到一拖延就再也没有了机会。张学良随后回到了台湾,又再次从台湾回到了夏威夷,从此一直定居在夏威夷,没有回过台湾,也没有再提回东北老家的事情。
直到2001年,少帅张学良病逝于夏威夷,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传奇一生。他的骨灰埋葬在夏威夷北部“神殿谷”纪念公园内,留在了异国他乡。
对于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有人说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也有人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对此,我们的总理周恩来曾经作过评价,称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至于张学良将军晚年没有踏过家乡,想必背后有太多的考虑,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当年的不抵抗造成的后果给家乡父老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灾难。
但历史从来都没有假设,更不会给任何人一次再来的机会。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也要客观看待,但不管如何,能够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促进“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这个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因此,周总理的评价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