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魂在其魄,玉魂在其心—关中福与玉的人生三重奏

班墨空间 2020-08-10 10:31:19

玉雕艺术是华夏文明中的瑰宝,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是华夏民族古老却不过时的艺术,是承载过去与现代社会发展历程的艺术。中国人观赏玉不单单喜欢它的自然美,对于它的内涵更加重视,认为“玉雕艺术的内涵”才是大家应当追求的审美。玉——质地坚硬、色彩鲜艳、内部透亮、温润照人,玉石能够代表佩戴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勇气”“洁身自好”等品质。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玉料的弥足珍贵,因此,在进行玉石加工过程中,玉雕设计者应当尽可能的利用玉料,充分发挥它的价值。玉雕大师关中福凭借自己善于发现的慧眼、超凡脱俗的匠心以及炉火纯青的技艺在众多的同行当中脱颖而出。

1974年4月,关中福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1992年,关中福毕业于镇平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玉雕专业。1993年至2002年师从王超麟大师学习设计与创作,2002年成立德福珠宝玉雕工作室,主要从事和田玉(把件、挂件等)设计制作。2015年关中福创立洛阳匠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又是首届中国玉雕工匠,中华玉雕艺术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家,中国玉雕工匠,河南省玉雕艺术大师,河南省宝玉石协会会员,德福珠宝总设计师,洛阳匠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匠坊玉雕工作室总设计师,新疆和田玉高级鉴赏师。

怎么将玉文化的传统文化与人文思想、现代艺术、时代精神和集天地灵气的玉石融合,是大多数设计者一直不懈追求的方向。一路走来,关中福都在用自己对玉雕的执着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创造自己的风格。”关中福把这句话当作自己创作的动力和压力。他在玉雕作品的设计上,十分注意突出“与众不同”。他善于将玉料的皮色融入造型设计之中,别出心裁地进行作品的颜色搭配,以取得“万绿从中一点红”的特殊效果。这种看似不经意留下的一抹皮色,如同朗朗晴空之上的一朵绯色的云,让人眼前一亮。

大自然中多数事物都具备自然的魅力,可是,对玉石来说,它具备自身独特的魅力。也就是能够在自身物理属性以及质地的直接干扰下,产生独特的魅力。关中福的作品《佛光普照》中,金黄的皮色成为洁白的玉色的衬托,醒目的白色正在佛头处,将佛头之灵光形象地表现出来,其用色之巧可见一斑。

一直以来,玉石匠人在加工过程中比较提倡“金玉结合”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形式来表达古人对阴阳的认知、古人对天地的理解、以及国学文化精神。关中福先生的另一件作品《扭转乾坤》中分布在白牛额顶、脊背、大腿处的三抹金黄,如同三朵金色的云朵,不必施雕,便自然而然地塑造出了神话之中神牛身上的云纹,使这件作品自带几分仙气。相比起人工刻意雕琢的花纹,这些恰到好处的留色,更能使作品之韵味大大增强,让玉料的特色与作品的寓意巧妙结合,融天然与人工于一体。

关中福的玉雕从业史也是人生三部曲式的进阶。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时候关中福还停留在依样画葫芦的初学阶段。这是时候的他刚拜师不久,在师傅的引导下,学习种种雕刻技法,浏览种种模范作品,急于将所学的技巧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师傅这时往往会拿出玉料和模板,让徒弟依样画葫芦,进行观察和技法的运用。能够模仿的像模像样,这一阶段的目的就达到了。

走过第一重境界,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关中福根据所学,开始自我创作。他摒弃最初的模仿,开始寻找自己的风格,磨炼雕刻技艺。

要想成他人所未成之事,必须要有他人所未有之志,更要吃他人吃不了的苦,流他人流不了的汗,经历他人不曾面对过的失败和挫折。经历了惊喜、瓶颈、创新与求索之路,关中福迎来了他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经历必要的学习和模仿之后,他不甘于居于先辈的光辉之下,继承和发扬之外,关中福开始将自己的经历与思想融于作品之中,对已有的技法和设计思路进行别出心裁的创新。最终,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站在先辈的肩头之上用自己的身躯创造新的艺术高峰。

“玉”之所以是我国的艺术瑰宝,离不开它独特的魅力以及内涵美,同时也与它记载着我国的社会人文精神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在我国历史中不断传承下来。,谈到目标,关中福直言道:“我们需要立足传统,在继承中求发展,传递正能量,传承中华工匠精神!”

主要成就:

作品《五福临门》荣获2017年度“中华神龙奖”金奖;

作品《畅游》荣获2017年度“中华神龙奖”金奖;

作品《定乾坤》荣获2017“中华玉博杯”精品玉器博览会,铜奖;

2018年5月25日至6月14日,玉雕作品《佛法无边》《五福临门》《畅游》参加“北京2018中华玉雕精品展”荣获纪念奖。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