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枝一叶总关情——读文澜珊长篇小说《山河故人》有感文/陶绍军
2020年12月11日~13日,在参加青年作家网三门峡文学创作采风时,认识了文澜珊老师,时隔四年之后,她历经十五年笔耕不辍的努力,创作的长篇小说《山河故人》终于出版发行了。我为她感到由衷的欣慰!欣喜之余,欣然写了一首藏头诗表示祝贺:“文海聚英才,澜沧江上流。珊瑚藏深海,著作赛红楼。山居十五载,河咏一枝绣。故里寻梦归,人约黄昏后。”从创作到修改,再到出版发行,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作者都挺过来了。作为她的粉丝,自然支持,那就是购买《山河故人》,然后阅读书籍,走进书中的世界,同时也窥探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诗《购书》为证:“友人出书籍,欣然去购书。网购最快捷,承载黄金屋。要知书中事,仔细去阅读。作家出书热,背水一战乎?”手捧她的长篇小说《山河故人》,爱不释手,仔细阅读。要读懂一部书籍,也不容易。为了深刻理解这部巨著的思想内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领悟与把握:
第一,创作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即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将《山河故人》这本书“献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既表明了创作的目的,也指出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任何作品,时代背景的把握很关键。在开篇第一卷第一章第一段就写到:“那是一九八六年,阳春三月,咋暖还寒。”故事从此开始展开,娓娓道来,感人至深。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正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祖国大地带来了春天的希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放到一家一户,彻底解决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的弊端,从某种意义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一九九二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让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在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打工潮,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一九九九年,下岗潮流席卷而来,下岗工人再就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情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乡村生活,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乡村生活的变化。表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影响。从内容来看,也是真实地再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比如,木工手艺,石木二匠,是那个年代的青年选择的一种手艺活。正如俗语所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再比如,那个年代,人们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后来有了黑白电视机,在农村哪家买了黑白电视机,几乎村子里的人们都会跑去看。后来,再发展为彩色电视机。这些,作者都有着详细的描写。这些,也是改革开放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的生活变化。当然,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手机的出现,更加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甚至延伸到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的许多工作都会被AI取代。作为创作者,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书写的同时,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样,享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带来的生活体验。这就是幸福!
第二,小说创作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描写。
创作的地理环境,八百里秦川,渭河边上南河滩村,以小见大,从一个村庄去找寻时代的印记。要深入理解这部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就必须深入理解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环境描写又是小说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环境描写从广义上来说,又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作者创作长篇小说《山河故人》,显然深刻地把握了社会环境。对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和创作。第一方面,八百里秦川渭河边上南河滩村这个故事的中心地点的人物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作者描写了乡村庙会以及相关渊源,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宏观把握,还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影响人物特点的思想因素。第二方面,还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重男轻女的封建余孽思想。这是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只是小说故事发生地所独具的环境影响,同时也是其它地区所共有的特点。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友成及其家人深受其害。这不仅说明作者具有深邃的社会洞察力,也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第三个方面,对社会环境描写还体现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特色。要与时俱进,要振兴乡村,南河滩村的村民们开始修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迈向小康。与当时“要想富,先修路”的时代主格调结合起来,提高了小说创作的思想主格调。而自然环境描写也是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因为环境的烘托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空间。对此,作者多次描写了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南河滩村的自然环境。要理解这部分内容。作为读者,要弥补一下对这个特地的地理环境知识的内容把握。八百里秦川是指哪里?八百里秦川是指陕西省中部的渭河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渭南,南接秦岭,北接渭河北山。而关中平原则是四大平原之一。中国四大平原是指哪四大平原?四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关中平原。而南河滩村则是关中平原上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风貌则是一个区域的缩影。描写好南河滩村,让它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紧紧抓住了这一创作规律不放。无论从文学创作角度分析,还是从读者理解把握上看,这叫做文章的点线面结合。具体来讲,文章的点落在了南河滩村,线则是文章的线索,以故事主人公友成等的成长学习为主线,以南河滩村的时代发展脉络为暗线,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社会风貌图,这也正是文澜珊老师花费十五年创作的目的所在。十五年匠心独运,十五年潜心修炼,终于修成正果,可喜可贺。不只是文学成就令人赞叹,这份创作精神也是令人佩服的。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座右铭所写的那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想,读《山河故人》,还能学习这种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花费十五年,也是值得的。我忽然想起了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创作散文《一支木屐》时也用了十五年。这也许是巧合。一个文学爱好者,想要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第三,人物塑造,四大家族,与《红楼梦》一脉相承。作为长篇小说创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很关键。可以这么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创作的目的。文学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那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成为人民群众典型形象,成为时代的人物典型形象。而读罢文澜珊老师创作的《山河故人》,其中所写的都是平凡人物的故事。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一如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那样,写平凡人的励志人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砥砺前行。人物形象都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严重的环境中,主人公友成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再比如,当他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都无法治疗之后,几乎绝望了!抱病乱投医,却又爱子心切。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凭借自己的想象给孩子挖坑强制站立。这有效果吗?这表现了作为普通人面对疾病困难时的酸楚与无奈,却又不得不直面现实,勇敢地活下去。这就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巧妙之处:在平凡小事之中表现劳动人民的勇敢精神内涵。这只是长篇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作为长篇小说,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南河滩村,有四大家族,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都凝聚在作者的脑海,最终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感染读者。提到《山河故人》所塑造的孙、刘、邹、梁四大家族,自然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来。二者都是章回体小说。
第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平凡的故事?作者创作《山河故人》的一个目的就是“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因此,这是一部讴歌家乡的作品。故乡的山川河流哺育着大地,大地上生长着绿树红花。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寄予着作者无限的故乡情结。忽然想起郑板桥的那句诗来:“一枝一叶总关情。”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乡土,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来。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平原上成长起来的八零后作家,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再加上作者深邃的洞察力以及不懈的努力,创作终获成功!比如,故乡的大锅饭、电视机、抗洪抢险、黄鼠狼、瓜地、雪花膏、爬树、跳皮筋、碾辣椒、修路、庙会、露天电影、拐枣树、养猪场、槐树,还有大量的学习生活、年俗活动等等,都演绎着乡村那些朴实的故事,正是这些生活故事的沉淀,激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付诸于笔端,形成了这部著作《山河故人》。在写槐花、拐枣这些乡土上的事物时,抒发了浓厚的乡梓情怀。这部分内容的创作很独立,行文笔调犹如散文一般,语言简洁而优美。语言美,则是无论创作哪种体裁的作品都必须具备的。在小说故事的前几章,比如“事与愿违险弃婴”、“死里逃生因病残”等章节,有很多泪点,其作用就在于扣人心弦,抓住读者的心灵,这是一种创作技巧的运用。显然,作者创作技巧的娴熟程度之深。行文当中写了大量的学习生活故事,当然也有对现实的批判性,比如被拐女孩、盗窃、校园霸凌等内容的呈现,无形中提高了作品的现实批判思想深度。
第五,创作方法:借鉴了《红楼梦》的一些创作手法。比如,《山河故人》写了关中平原渭河边上南河滩村的四大家族:孙、刘、邹、梁四大家族。而《红楼梦》里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再比如人物出场安排,《山河故人》在第十八章里,写爬树比赛,把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统统安排出场了!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在宝玉挨打一章中,各色人物统统出场。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三,从小说体裁上来看,都属于章回体小说。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就章回体而言,《山河故人》每一章标题都是七个字,而不是两句诗。而《红楼梦》每一回标题都是两句诗。就这个区别,二者又有很大内容的区别。前者也许叫留白艺术,但很大程度上又把控了内容的间接性,倘若像后者那样,也许所呈现的内容表述还不够,还要增添许多内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故事的连贯性上。前面讲到许多章节上像散文一样,单张独立性很强,少了《红楼梦》那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转折连贯性。但正因为如此,仿佛又具备了《三国演义》一样的章节故事特色。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可见作者的红学底蕴有多深。这是一种文学创作的传承,与优秀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在传承中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离开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所谓创新又有些空中楼阁的感觉,而只是传承没有创新又不能推动文学事业的进步。作者借鉴和学习了《红楼梦》的创作方法,是不是就是食古不化呢?显然不是。比如写四大家族,《红楼梦》写的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封建特色,写得是四大家族又兴盛到没落的悲剧特点。而《山河故人》写的四大家族则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由贫穷到富裕,体现乡村振兴的深刻主题。正如毛主席写《卜算子-咏梅》词那样,与陆游的词正好“反其义而用之”。
第五,创作特色,描写乡村普通人的学习、生活成长故事,可以窥探到作者成长的痕迹。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何以见得?原因有三:第一,作者主人公友成,与作者同姓。第二,有一个人物叫海兰,与作者原名同姓,名字里同有一个“兰”字。如果这两点原因都只是一种猜测,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的话,那么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就无可争辩了!那是什么地方露馅了呢?就是在写学习生活故事时,写到女生跳皮筋时,非常娴熟,除了亲身经历,是没有这么熟练的。这也正好说明一点,凡是写进书里的故事,都是在作者脑海里翻滚了千百遍的。最后,用一首诗给这篇读后感作结:“渭河边上南滩村,四大家族共繁荣。传统文化开鲜花,重男轻女愚昧浓。改革开放新时代,谋求新知改命运。生活花絮谱传奇,酸甜苦辣泪满眶。”
作者简介:陶绍军,贵州毕节人。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百家号注册创作者,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库注册作家,百度度加创作者联盟成员,百度创作者联盟成员,百度评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