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惠东红之《五代向红》——传承梅花品格,守护红色遗产

东江雄郡 2021-06-10 16:33:29

“梁化旧邦,岭东雄郡”。

在惠东县北部的坪天嶂山脚下,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建制史的小镇——梁化。

因四面环山,中部为小盆地,这样的地势结构,在古代正是“易出难进、易守难攻、安可乐居、危可退保”的族人聚居和建都的首选之地。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让这里很早就燃起了革命的火种。

早在1925年,农运之火在这里点燃,当时,梁化95%的农户都加入了农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农民革命运动的热潮。尤其是在被称为“红色堡垒村”的谢洞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红色的旗帜飘扬在了这里每一个角落!

(一)

“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奶奶、我的父亲,我们全村人为革命事业奋斗过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守护红色遗址,传承革命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美,让家乡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这是一段画面的旁白,说这些话的人,正是革命先烈王松的后代——王德明。

一家五代从军、守护红色遗产,这是发生在王德明身上的真实故事,也是“我要去惠东·寻迹惠东红”系列纪录片《五代向红》想要呈现给人们的红色记忆。

作为进步女性、谢洞农民运动的领头人,王德明的祖母陈茂兰,在革命运动危难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游击队的武装活动,当年,为了支持革命,她甚至变卖了祖上留下的田地和林木。

也就是在这样的革命熏陶下,当时尚不满20岁的父亲王松,怀着满腔热忱,也积极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担任惠州县委情报站站长,并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在《五代向红》的纪录片中,就有这样一个特别的镜头:王德明站在谢洞的密林深处,看着父亲当年工作、战斗过的情报站旧址,回忆着父亲和老一辈情报工作者们为革命传送情报的感人故事,转念之间,眼前已变成了一片静谧的荔枝园。

虽时过境迁,时间越走越远,可谢洞先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二)

说起梁化,不少人都会将“梅花”与之关联起来。

每到冬春季节,这里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万枝竞秀间,似云、似雾、似雪,如诗、如画、如锦,到此赏梅者不计其数,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如同这历经苦寒而暗香袭人的梅花,这里的人们,也有着与梅花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品格。

在《五代向红》纪录片的画面中,跟随王德明的记忆脚步,同样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依旧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流淌着红色的气息。

传承梅花品格,守护红色遗产。

“一家五代从军,我想,这是我们守护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最好的方式!”

诚如王德明口中的一段段旁白,让他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儿子王拥文从部队复员后,也担起了发掘整理这段家乡革命历史的责任,20多年来,他收集的中共惠州县委领导东江革命的史料就重达几十斤,将编写一部近十万字的书籍。

如今,他的孙子也从军了,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三)

雪疾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志高坚。

于梅花而言,寒冬不过只能锻炼其品质、磨炼其意志,无法阻挡她的绽放。亦如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社会,走出黑暗,迎来光明!

进入新时代,梁化镇结合山清水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强民生福祉为己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发挥谢洞革命老区“红色堡垒村”的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价值,打好谢洞“红色牌”。

守护好红色记忆,保护好绿色生态。

如今,走进谢洞,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最为醒目的地标,村里那口“红军井”,至今井水充盈而清澈,为村民所饮用。

在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下,谢洞正大力推进“兴貌工程”,将绿色、红色和古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围绕旅游小镇总体规划,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保护,丰富旅游内涵,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迸发出“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新活力。

老区不老、焕发兴貌。

红色谢洞,未来一定会是那个让你“看山望水记住乡愁”的地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