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揭秘:边塞词背后的家国情怀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8-30 19:18:08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代范仲淹 《范仲淹 》

秋天到了,万物萧条,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一群大雁向衡阳飞去,一点也没有停留下来的意思。黄昏时分,军营号角吹起,边塞那种特有的风声、嘶马声、同羌笛声,号角声交织一起,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腾飞,这里孤零零的一座城池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还不能早作打算回朝。远方传来悠悠羌笛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无人的时候,只好默默地流泪。

下面我们来细品这首苍凉悲壮的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句,仿佛一下就把人带到了秋风萧瑟的边关之地,这里放眼望去应该是一片苍凉吧,连大雁对此地都不愿意多作停留。秋季了 大雁也开始向南急飞了,那么我们呢?我们也想急着回家,只是苦于职责所在,没办法不留。这里的镜头不单是指大雁南飞,更多的是指指边塞苦寒和将士的思乡之愁。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黄昏,军营吹起号角,和着边塞特有的狼嗥风啸声,马匹嘶鸣声,让塞外军营黄昏的氛围跃然纸上。这里的长烟落日,又可以想起唐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范仲淹把这些景物和声音联系在一起,画面感一下起来了,生动展现了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一座孤城,城门紧闭,更是或多或少的影射了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酒本是清的,这里用浊,说明心情也是复杂的。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位长期戍边的老将,思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战事还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深夜里,只有睡不着的人才能听得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感受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范仲淹彻夜未眠,徘徊于营,心里思虑的是如何破敌,如何保家卫国,早日搬师回朝。将军尚且不能入睡,战士们也是一样的,也许他们不用思考那么多问题,但是他们也时刻面临着危险和艰难,在没有人的时候,泪流满面。

这首词悲壮而大气,非常豪迈。范仲淹身在前线,不仅自己背负很大的压力与责任,更深知将士们的艰苦不易。为家国守护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在他看来,更是值得被关注和爱护,所以范仲淹和将士们融合在一起,感同身受,将士一心,顶住严寒忍耐孤寂,守卫着边塞的安宁。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名人,官至副宰相。他的文韬武略在北宋年间是众所周知的,他的思想和仁义节操,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学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就是出自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他这首北宋著名的词《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词,还要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说起,当时西夏元昊称帝,宋仁宗发兵讨伐,结果屡战屡败,西北边境岌岌可危。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和韩琦一起承担起了西北边防的重任,抵御西夏入侵长达4年之久。在阵守边塞期间,范仲淹既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西夏上下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对他非常惧怕。当时军中有传唱“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根据双方的军事实力,采取“屯田守久”的战略防御措施,扭转了宋军被动的局面,为宋夏议和创造了条件,终于在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与北宋议和。这首《渔家傲•秋思》 就是范仲淹当时,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这首边塞词描绘了将军的英勇气概和将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了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另一方面,范仲淹虽然身为官将,但他深知每个普通战士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这种对普通人的理解,让他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深知自己的责任,因此他尽职尽责,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这样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谁会不爱呢?

1 阅读:46

荔枝姑娘诗词赋

简介:浮生偷得半日闲,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