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很多爱国题材的影视剧中,都经常会出现一个镜头,在冲锋号吹响后,士兵们会发起冲锋,机枪手则在士兵身后开枪进行掩护,那么,机枪扫射时,难道就不会误伤到自己人吗?
说起这个问题,咱先来谈谈机枪的发展史。据资料记载,机枪从出现到现在,满打满算也不过170年,第一架机枪是1851年由比利时工程师研发的,虽然相比于同期的其他类型枪支射速有很大提高,但后期由于故障频繁出现,最终被淘汰。后来美国发明了加特林机枪,加速了机枪的发展进程。早期的机枪都是手摇式的,操作起来有很多不方便。
直到马克沁机枪的诞生,机枪才算正式登上战争舞台,被各国广泛使用,这款机枪最高射速能达到每分钟600发,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场,德国用这款机枪一天内对英国军队造成6万多人的伤亡,使得这款机枪扬名于天下。但是这款机枪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太重,通常需要3个人来配合使用,不利于战场上灵活转移,因此,各国就以这款机枪为原型,逐步研发出自己的机枪。
而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机枪,已经是升级了很多版本的机枪了,火力和精准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再加上过去科技远落后于现在,远程武器比较匮乏,使得机枪成为战场最致命的武器之一。而影视剧中士兵在前面冲锋,机枪在后面掩护的情形,战场上基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就算再厉害的机枪手,也不可能做到在战友身后开枪掩护而不误伤队友。那真实的战场,机枪手又是如何掩护队友冲锋的呢?
以苏联为例,苏联步兵冲锋时基本都会与坦克同步进行,这也是为了在借助坦克厚实的装甲掩护下,能同时保护坦克不被敌军摧毁。而为了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机枪手则是占据周边高地,由高到低进行打击,这样做子弹会从士兵头顶飞过,避免误伤的同时,还能攻击到敌方阵地,若周边没有高地可用,那么机枪手只会在防御的时候进行射击,不会在士兵冲锋的同时进行射击,这也是为了避免对友军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这种情况只会是步坦协同或者光士兵进行冲锋,若是国家军事力量足够强大,还可能会用俯冲式轰炸机进行掩护,苏联就经常这样做,有效的减少了很多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