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商务部3月26日将70余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时,中国商务部次日即以世贸组织框架内的法律诉讼作为回击。这场较量背后,是中美两国在芯片、关税、全球供应链等领域角力的白热化,更折射出单边霸凌与多边规则间的激烈碰撞。
此次被制裁的中企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设备等关键领域,美方试图通过限制芯片技术出口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然而中国自主研发的涡扇-15发动机近期完成装机测试,推重比突破10,性能比肩美国F119发动机,印证了“卡脖子”倒逼创新的突围路径。
3月17日启动的世贸组织诉讼,直指美国违反最惠国待遇和关税减让承诺。据世贸争端解决机构数据,中国近年针对美国发起的15起诉讼中胜诉率达73%。此次诉讼特别锁定美方对华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加征的25%惩罚性关税,这些领域恰是拜登政府力推的《通胀削减法案》核心补贴产业。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其消费者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而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对东盟出口占比提升至15.8%,创历史新高。更令美方焦虑的是,中国稀土加工技术突破使镓、锗等战略资源出口管制成效显著,直接冲击F-35战机生产线。
中国《反外国制裁法》实施三年来,已累计将87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最新举措包括冻结通用动力在华资产、限制波音适航认证审批,这些精准反制使得美国军工复合体首次感受到产业链受制的切肤之痛。
欧盟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中美贸易摩擦促使64%的跨国企业启动“中国+1”战略,但越南、印度等替代市场在基建、产业链完整性方面与中国仍存在代际差距。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95%本土化率,印证了中国制造体系的不可替代性。
在这场世纪博弈中,美方“脱钩断链”的代价正在显现。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月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1.2%,但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8.7%。当“猎鹰重型”火箭搭载着中国制造的碳纤维整流罩升空时,科技博弈的天平已悄然变化。
中美经济的深度交融决定了“全面脱钩”只是伪命题。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所言:“把中国当作假想敌的冷战剧本终将破产,合作共赢才是穿越迷雾的航标。”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正如19世纪《望厦条约》签订170年后的今天,平等对话方能打破僵局,零和博弈注定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