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冬。
成都,阴云密布。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蜀汉危如累卵。
后主刘禅惊恐万状,朝堂之上,大臣们面面相觑,却无人能提出破敌之策。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牢中,还关押着一位被遗忘的大将——刘循,刘璋之子。
昏暗的牢房里,刘循独坐,须发斑白。
五十年了,自从父亲刘璋兵败,他便被软禁于此。
外面的世界,早已物是人非。
他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雒城之战的厮杀声,看到张任将军浴血奋战的身影。
那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也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蜀汉再次面临危机,他却只能在这牢狱之中,听着城外的鼓角争鸣,心中焦灼万分。
“将军,您还在想雒城之战吗?”狱卒小心翼翼地问道。
刘循长叹一声:“五十年了,我从未忘记。当年若非庞统命丧落凤坡,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
狱卒不敢接话,只是默默地退了出去。
刘循闭上眼睛,思绪万千。
五十年,足以改变一切。
昔日的壮志雄心,如今只剩下无尽的无奈和遗憾。
与此同时,绵竹城外,诸葛瞻与邓艾大军对峙。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托,父亲诸葛亮的英名,不容玷污。
然而,面对邓艾的精兵强将,他心中却充满了无力感。
涪城失守,已让他痛失良机。
如今,他只能背水一战,以死报国。
“父亲,孩儿无能,恐难完成您的遗愿了……”诸葛瞻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绵竹之战,惨烈异常。
诸葛瞻父子英勇战死,蜀汉精锐损失殆尽。
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彻底绝望,最终选择了投降。
成都陷落的消息传到刘循耳中,他如遭雷击。
蜀汉,终究还是亡了。
他颓然坐倒,泪如雨下。
如果,当年他没有被软禁,而是能够像在雒城一样,率兵抵抗邓艾,结局是否会不同?
如果,诸葛瞻能够吸取教训,退守雒城,等待援军,蜀汉是否还有希望?
历史没有如果。
刘循的军事才能,最终未能派上用场。
诸葛瞻的忠义,也未能挽救蜀汉的命运。
刘循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南宋末年的文天祥。
同样是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而刘循,却只能在牢狱中默默地承受着亡国之痛。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这样的悲剧和遗憾。
然而,正是这些个体的选择和命运,共同构成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或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刘循得到了刘禅的重用,率领蜀汉军队成功抵御了邓艾的进攻,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但在这个世界里,他只能成为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悲剧人物。
他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能力,更在于能否得到合适的平台和机会。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刘循的故事,不仅仅是蜀汉的悲剧,也是历史上无数被埋没人才的缩影。
他们的命运,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
用户10xxx57
诸葛瞻无能,根本不会统兵,身死国灭。如此无能之辈,还没有自知之明,非要统兵,还不听黄权之子黄崇的让他择险固守的良策,非要打,结果身死国灭。一将无能,害死三军,蜀汉灭亡的罪人之一。
网管来桶泡面
曾经看过一个观点,诸葛瞻在绵竹应该用拖字诀,拖死邓艾,等姜维派主力,就能击溃邓艾[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