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刘伯温还明智的奇才,帮朱元璋夺取天下,因激流勇退而得以善终

繁华落尽啊 2025-01-12 09:53:02

【前言】

谋士,这名字乍一听挺平常,可实则蕴含着非凡的意味。

朱元璋问一个头脑灵活的少年想要个啥样的名字,这少年的爹想都没想,张嘴就说——“谋士” 。

一个蕴含着对明智与谋略期望的名字,一个仿若预言的名字。当这位少年作为谋士助力朱元璋铸就大明江山之际,“谋士”这个称谓才算真正遂了其父之愿,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早年求学】

在公元 1312 年,今安徽省休宁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迎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叫朱升。朱升家里兄弟姐妹不少,这么一个大家庭要抚养这么多孩子很是困难,没办法,只好把一些孩子送去给别人寄养。不过,好在朱升的父亲清楚教育的重要性,坚决要把朱升留在身边自己教育。

“你可得好好念书,可别学你哥哥们那样去到处放牛。”父亲攥着朱升那软软的小手,一字一顿地跟他讲。

8岁的时候,朱升被父亲送到了乡间江敏老先生那儿去学习。江老先生办的学堂里学生没几个,可朱升却把这儿当成宝贝一样。他学习特别勤奋,经过四年的努力,对文史典籍那是相当熟悉。

江老先生特别看重朱升勤奋学习的劲儿,因而常常在课后专门抽时间给他开小灶。有一回,朱升给老师讲了这堂课要求背诵的五经里的某一章。虽说朱升挺努力的,可还是偶尔会出现记错的情况。“小家伙,学习得仔仔细细的,一点儿差错都不能有啊。我再给你把这段内容说说。”老师不厌其烦地又给他讲了一遍。从这位既严格又慈爱的老师那儿,朱升学到了不少读书的法子和做学问的态度。

12岁的时候,朱升转而到了名气更大的学者金斋谕那里求学。金斋谕老先生已然年过六十,垂垂老矣,不过朱升在他那儿收获良多。金老先生岁数虽大,可给学生们讲学的时候丝毫没有懒散之态,每个问题都耐心地予以解答。朱升特别敬仰老先生那深厚的学术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心,这对他日后开办学校有着重大的启迪。四年后的某一天,金老先生身体不适,只得宣告退休,不再见客。朱升满心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只好离开,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在休宁霞瀛,十七岁的朱升总算寻到了新的老师——陈栎。尽管所剩时间并不充裕,可朱升凭借着惊人的毅力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且在十九岁的时候参加了朝廷的科举考试。陈老师的课堂特别热闹,总会让学生们探讨问题,以此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朱升从中收获良多,所写的文章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陈老师的教导下,朱升最终成功通过考试,获得了秀才的身份。

“太棒啦,谋士把秀才给拿下啦!”陈栎兴高采烈地把这个结果告诉了正在田里干活的朱升的父亲。父亲满是欣慰地摸了摸儿子的脑袋,夸赞他学业出色。朱升更是兴奋不已,给父亲鞠了一躬,说自己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朱升在21岁考中秀才后,回到了家乡,于县城中办起了学堂。他为人亲和,教学态度认真严格,很受学生们的喜爱。下了课,他也时常走到田间,与父老乡亲一同干活,力求实现知识和体力的共同进步。父老乡亲们见到朱升,都纷纷夸赞他,说他虽是读书人,却依然如此敬重劳动。

【中年科举】

岁月如梭,眨眼间朱升已然四十一岁了。就在这一年,他总算通过了省级的考试,成功考取进士。乡里邻居们得知后,都赶来向他道喜,邀他去喝酒玩乐。然而,朱升拒绝了参加夜宴,只是请他们吃了一顿简便的家宴,之后便赶忙回学校准备课程去了。

朱升的学生们得知老师高中后,纷纷送来节日礼物与卡片,以此抒发内心的兴奋与自豪。“老师,您总算功成名就,我们可太高兴啦!”朱升望着学生们那一张张灿烂的面庞,不由自主地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对他们这份真挚的祝福表示感激。

考取进士之后,朱升本应即刻去上任当官,然而他却迟迟没有入朝就职。过了十一年,五十二岁的朱升总算踏上了向北的行程,出任池州路学正。刚开始的时候,朱升对朝廷中腐败且消沉的状况极为失望,经过反复思考,他拟定了一套有关治学和守纪律的校规,以此来恢复大学的威望。

三年后,朱升低调地离开京城,返回故乡再度投身办学之事。学生们得知朱升即将归来,早早地在院门口整齐列队,盼着能尽快见到他。“谋士老师,我们可太想您啦!”一个小同学兴奋地喊道。朱升踏入那阔别已久的学堂,瞧见熟悉的场景,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出谋献策】

1356 年,徽州这边眼看就要开战了。当时,朱元璋的队伍都已经攻到城外边了,元帅福童并不想就这么轻易地打开城门投降。就这样,两边的军队僵持着。这时候,谋士朱升出来当说客,福童最后还是听了他的建议,把城门打开投降了,这样也保住了老百姓的性命。

福童那坚决死守城池的态度,可把朱升给愁坏了。“福将军啊,您要是开城投降,那老百姓的命和财产都能保住。要是真打起来,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朱升言辞恳切地劝道。福童思索了一小会儿,最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朱升这才在心里暗暗舒了一口气。

一年过后,朱元璋打算攻打婺源,然而却怎么也攻不下来。大将邓愈提议道:“要不咱去请教一下谋士朱升,这人的才能跟诸葛亮有得一拼。”朱元璋同意后,邓愈便穿着便服前去拜访。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道出的这九个字,可谓切中要害,变成了朱元璋日后夯实根据地的关键策略。邓愈听闻后,顿时茅塞顿开,连连向朱升表示感激。凭借谋士的计策,婺源城最终被成功拿下。

在接下来的好几年里,朱升不停地在好多场战役里出谋划策,特别是鄱阳湖之战以及和张士诚的对抗,这对朱元璋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要紧关头,朱升的智慧谋略对朱元璋的军队发挥了极大的效用。朱元璋也常常跟身边的人夸赞朱升,声称要是没有他,根本就没法取得这些胜利。

1368 年,明朝得以创建。朱元璋向谋士发问:“这些年您功劳卓著,我该怎样对您进行报答呢?”

谋士笑着说道:“我只想要一道敕令,以便日后能准许我回到家乡。”

【谋臣辅佐】

明朝成立之后,69 岁的那位谋士获封成为应天府的谋臣,身份地位很是尊贵。朝廷里的诸多事务,皇上常常和他共同商讨并做出决定。而在同一时期,刘伯温作为开国的首要辅佐大臣,在朝廷中权势极大,以至于朱元璋也常常把这两人拿来作对比。

“您可比刘伯温要聪明上百倍呢!”有一回,朱元璋情不自禁地夸赞道。

“臣可不敢当这赞誉。刘兄那也是顶尖的人才,陛下能够善于任用人才,那就是圣明之君啊。”谋士谦逊地笑了笑,心里并未沾沾自喜。

朱元璋很是赞赏朱升这谦逊低调的品性,又一次拍着他的肩膀言道:“我能有你这般的得力之人,着实是我的福气。你在朝中得多提些建议,别老是把才能藏着掖着!”

后来啊,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固,毫不留情地对那些曾为自己卖命的功臣和兄弟下了狠手,谋士的两个好友也没能幸免,被牵扯进了这场灾祸之中。谋士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心里很清楚,这朝廷的局势是何等的残酷。他反复琢磨了一番,最后决定辞官回乡,不想再被卷入到这场血雨腥风之中了。

1369 年,已然 71 岁的那位谋士,总算盼到了能辞官的契机。他向朱元璋请辞,打算告老还乡,同时恳请一块“免死金牌”,好护儿子周全。朱元璋虽心有不舍,但也只能同意,并且亲自给谋士送行。分别之际,朱元璋更是紧握着他的手,不停地念叨着:“朝堂之上,再也没有像你这般的贤能之相了,我定会惦念着你!”

【晚年隐居】

告老还乡的谋士四处游历,最后在南龙港安家,过上了自在的隐居日子。他编写的书包括《墨庄率意录》以及《星卦提纲》等,这些书承载着他多彩的人生经历。

“先生啊,您这一辈子都在各处奔波求学,现如今呐,可得好好地去享受享受那家庭的欢乐啦!”邻居面带笑容,对着正在采摘蔬菜的谋士讲道。

“知足常乐,这就是我的人生理念!”谋士畅快地大笑起来。

然而,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儿子朱同在当官一个月后,竟冤死在了狱中,那免死金牌也没能起到啥作用。谋士得知这一不幸消息后,神情变得十分沮丧。一年之后,71 岁的他也在自己家中去世了。

“这位先生啊,钻研学问将近八十年,辅助明朝立下奇功,好在年老时能这般安稳地善终,真是令人欣慰。”在送别谋士灵柩之时,乡民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结语】

有人讲谋士运气不错,避开了朝堂的风云变幻;有人称他聪慧非凡,懂得审时度势,从而退至幕后。但所有人都没忘记,那个曾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下赫赫功绩的谋士,终归还是获得了回报——哪怕这回报仅是如黄粱一梦般短暂。

0 阅读:0
繁华落尽啊

繁华落尽啊

个人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