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做错事不肯自杀,乾隆赐了他一床被子,大臣秒懂从而饮酒自尽

繁华落尽啊 2025-01-14 11:56:08

【前言】

在乾隆朝,于敏中这名字,老百姓们都挺熟悉的。他可是皇帝极为信任且看重的人,堪称京城头号权臣。但凡他现身,侍从官们立马就会恭顺地站成两行,其他人见了他,也得恭恭敬敬地施礼。

现今,曾经那让人敬仰的大臣,早就黯然辞世好些年了。他的名声和威望呢,也早就一落千丈,没谁再去念叨了。

于敏中,这人的一生就像被时运玩弄于股掌之中,充满了悲剧色彩。那他的人生究竟是如何起起落落、充满波折的呢?

【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1723 年的一个春日,阳光灿烂,京城那可是热闹得很。就在这一天,朝堂上传来了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消息——于敏中夺得状元啦!

于敏中长得俊朗非凡,他家是世代的书香世家。他打小就深受浓厚家学的熏陶,而且本身天资聪颖,对于诗书辞赋那是相当精通。这不,年仅 23 岁的他就成功考取了状元,真可谓是在金榜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一下子就震惊了众人。

“太棒啦!敏中哥哥中了状元,咱于家这下可要发达啦!”于家的小一辈们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兴高采烈地奔出院子,去向邻里乡亲们报喜。

于敏中的母亲含着泪,满心欢喜。她心里明白,敏中总算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打小起,敏中就常常刻苦读书,还说定要报答皇恩,为家族增光。现今愿望得以实现,敏中的未来不可限量。

果不其然,于敏中高中状元之后,没过多久就得到了皇帝的召见。乾隆帝瞧见面前这位年轻又帅气的状元郎,心里也是挺欢喜的。

“加把劲儿,往后准能干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来。”乾隆帝面带笑容,对着于敏中讲道。

打那以后,于敏中就在翰林院当差了。他干活儿特别卖力,办事也稳稳当当的,还经常给皇帝出点子,没多久就获得了乾隆帝的认可,官职也是一升再升。

三十岁刚过,于敏中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到了四十岁,更是被授予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职,占据关键位置。现今,于敏中已然是一位能够左右朝局的顶级大臣。

他原本只是个普通的书生,可如今却一步步登上高位。谁能料到,曾经的那个状元,现今已然权势赫赫,能够掌控朝政呢!

哎呀,可惜这好光景没能持续太久。就在于敏中的官运正旺、如日中天的当口,一场麻烦事儿却无声无息地来了……

【泄密风波,权倾朝野】

1763 年的冬天,京城之中,一桩涉及宫中机密泄露的重大案件,正悄然酝酿,暗潮涌动。

话说有个太监叫高云从,他在宫里偷瞧了乾隆帝的一道带有机密的批文,这事儿随后就被察觉了。乾隆帝大为恼怒,当下就颁旨要严格审讯。

在审问的时候,高云从坦白说,自己曾经向于敏中探询过皇上的意思。虽说于敏中没有直接把机密泄露出去,然而既然有太监向他求助,他却没有将这件事上报,那他也是有责任的,逃脱不了干系。

实际上,于敏中压根儿就没打听过皇旨,那高云从不过是因怕承担过重的罪责,这才把事儿往于敏中身上推。可在这个时候,朝廷内外,谁又敢对太监的话表示怀疑呢?就这么着,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到了于敏中身上,各种议论也随之而来。

“于大人不是皇上的亲信吗,咋会跟太监勾结上呢?”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皇上对于大人产生了误会,那于大人可就麻烦啦!”

于敏中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赶忙向皇帝上书请罪。在书里,他声称自己确实没有泄露机密或者打听皇旨,不过由于没有把太监求情的事儿上报,也是有负于皇上,恳请皇上从轻处罚。

乾隆帝看过之后,心中虽说存有一些疑惑,不过一想到于敏中平素对自己那可是忠心不二,便没再深入追查,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职位。

即便这样,这事儿还是在朝臣跟百姓心里种下了一颗犯忌讳的种子。说不定,于大人真就跟太监相互勾结,把皇上的机密给私自藏起来了呢?

打从这个时候开始,朝廷和民间对于敏中的看法就呈现出颇为极端的两种情况。然而,于敏中自己呢,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编书立典,功成名就】

1772 年,乾隆皇帝下旨开设书馆编纂《四库全书》,这可是个规模庞大的编书项目。乾隆皇帝特地挑中于敏中担任总裁,来主管这件事儿。

对敏中而言,这绝对是莫大的荣耀。要是能当上《四库全书》的主编,那就如同李淳风、范仲淹那般,能名垂千古,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于是,他没日没夜地在油灯下忙碌,天天如此,专心选录并校勘古籍。为了这万卷书,于敏中忙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不过,他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且深感荣耀,毕竟能够参与编纂《四库全书》,这着实是个难得一遇的好机会。

过了 7 年,宏伟的《四库全书》总算编纂完成,总计 36000 卷,所收录的古籍超过 79000 部之多。

“太棒啦!真佩服于大人!”

“于相公那可是功勋非凡啊,真的是太不简单了!”

当《四库全书》定稿的事儿传扬开来,京城内外那可是一片欢腾景象。大伙都在那儿谈论着,对于敏中的功劳夸赞不已,要编纂这么一部古籍的总集,着实是相当艰难啊。

乾隆帝对其甚是褒奖,还多次将于敏中召进宫来,命他讲述编书的进程以及个人的感悟体会。

一时间,于敏中在整个京城那可是备受瞩目。他在朝堂之上权势极大,几乎没人不知道他,也没人没听说过他。

【官运亨通,怎料祸起苍茫】

1779 年,年近六十的于敏中在朝廷中可谓是位高权重,几乎事事顺遂。

有一天,京城来了个年轻的书生,说是要拜见于敏中。这书生自称是于敏中老家的邻居,觉得能沾点光,想让于相公给他个晋升的机会。

于敏中瞅着面前那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少年,笑呵呵地言道:“我原本跟你家没啥交情,想在官府中立足,那可得再加把劲儿,别发牢骚。”

书生听完,脸色唰地一下就变了,说话的语气也变得尖锐起来:“连老家的邻居你都能忘啊!想当初你要去参加乡试的时候,还跑来找我爹借银子呢!如今一句不认识,于相公您这官当得可真是够威风的啊!”

于敏中经他说起过去的事,这才模模糊糊地想起来,那少年的爹,确实曾经帮着自己去参加考试。

然而,想在朝廷中站稳脚跟,自己着实没能力再照应家乡的故友了。所以,他就劝那少年回去用心读书,将来自然能够有所成就。

这一小段插曲,于敏中压根没当回事儿。他依旧一门心思扑在朝政上,想着在为皇上办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

有一天,乾隆帝冷不丁传下旨意,让于敏中进宫去见他。

于敏中匆忙赶到宫里,一瞧,皇帝脸色不太好看。为啥呢?原来皇帝派人去查于敏中的家产,结果发现他收了好多来路不正的钱财,还隐瞒了一大笔遗产,这可把乾隆帝给气坏了。

“朕一直对你恩遇有加,没曾想你竟敢私下里收受贿赂、贪赃枉法!那太监泄露机密之事,现在看来也不是没有缘由的!”乾隆帝言道。

于敏中一听这话,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来。他浑身发颤地说道:“皇上您圣明,微臣绝对没有二心啊,我得到的财物就那么一点儿,哪敢去贪污呀!”

“没啥事儿,朕不和你一般见识,你在我这儿干活好些年了,应该晓得轻重。不过那遗产的事儿,你我心里都清楚,就别再啰嗦了。”

乾隆帝语气平静地讲道。然而于敏中心里明白,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了。

打那时候开始,于敏中在官场中暗自觉得自己很难站稳脚跟了。别人那种要么敬重要么畏惧的目光,老是扎他的心,搞得他连吃饭喝茶都没心思了。

说到底,功亏一篑,灾祸突降。想当年那高中金榜的大状元,咋就沦落到这般田地了呢?

【荣枯离散,身后难保】

1785 年的春天,京城里头到处都在传,说于敏中生病了,而且病得都下不了床了。皇上知道后,马上就让太医过去给他看病,还安排了内廷的大臣在旁边伺候着。

然而,于敏中已经无法察觉到这些照拂了。这些年来,他心力耗尽,身体早已被过度的劳累拖垮,疾病缠身。

“老于哟,你可真是够可怜的。想当年你年轻的时候春风得意,功也成了名也有了,在朝廷里那也是权势极大,可到了最后呢,啥都没落下,人也空财也空。这样的一辈子,到底值不值当哟?”病榻上的于敏中喃喃自语着。

终于,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于敏中缓缓地闭上了双眼,那张往昔充满意气的面庞,这会儿已然变得毫无生气。

听说啊,于敏中最后的那段时间可不消停。有私底下的人议论说,乾隆帝其实老早就怀疑于相公跟太监相互勾结,弄了些不该得的钱财。不过呢,就是因为他的地位在那儿摆着,没法直接把他给杀了,就只能暗示着让他自己往绝路上走。

然而,这些说法一直都没办法得到证实,在朝廷和民间,大家都按照对相公的判定来行事——他终归是朝廷里的一位著名大臣,对皇上可谓是竭尽心力。

乾隆帝下旨为于敏中举行祭奠仪式,将其厚葬在京郊,还赐予他“文襄”的谥号。这看似是个风光体面、荣耀无比的收场,可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填补于敏中在世时所历经的那些跌宕起伏。

接下来,等到所有事情都归于平静之后,于敏中的名号,也慢慢在后人的记忆中淡去。多年以后,乾隆帝突然想起了这位旧臣,通过探查其家产的行为,把深藏多年的真相又一次揭露了出来……

【结语】

人生起起落落,有悲也有喜,于敏中的这辈子,就是这般充满波折。他好似一只小船,在乾隆朝的那片大海中漂荡,虽说曾有过一时的辉煌,可最终还是无法避开消逝的结局。

在后人眼中,这无疑是个教训。然而对君子来讲,这又何尝不是一番良苦用心呢?兴盛时,需百年树人;衰败时,同样需百年树人。而当下头顶的那轮日头,终究没有辜负少年的那份心。

0 阅读:18
繁华落尽啊

繁华落尽啊

个人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