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赤壁之战中遗留的三大谜题

凝天读史 2023-03-01 11:11:25
引言

赤壁之战,向来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一起被后世合称为三国“三大战役”。而在这之中,赤壁之战无疑是流传范围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一场战役。

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赤壁之战变成了由周瑜和诸葛亮两位奇才导演,蜀国与吴国两位主公及多位大将参演的战争电影,当中穿插了无数不贴合实际的剧情。

抛开小说的演绎与文学加工,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后人探究的疑点。

比如魏国的实际兵力究竟是多少,诸葛亮有没有借东风,以及那场老天降下的东风究竟是不是本场战役的决定性因素等等。

魏、蜀、吴之间的真实兵力对比究竟如何?

赤壁之战乃史家公认的以少胜多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身为魏主的曹操拿出的兵力多于蜀主刘备和与吴主孙权,这是固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双方的真实兵力对比,其实远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般悬殊。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一场蜀、吴两国将士以一敌十的军事神话,而是一场由人所缔造的精彩绝伦的战役。

要阐明这个问题,便要从战前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恐吓信说起。

这封信的内容概括一下便是:我奉天子诏命刚刚清算完刘琮,现在要带着八十万人来找你这个吴国将军一起“打猎”了。

(曹操画像)

之所以称之为恐吓信,是因为信中曹操所持的口吻实在太过于霸道,颇有要借一封信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江东方面并没有就此被吓破胆,对于曹司空报出的数目,那位被后世诗人冠以“雄姿英发”之形容的周瑜周公瑾第一个表示不信:

周瑜在提出质疑后接着摆事实讲道理,将曹操手握的总兵力从八十万压缩到了二十万:

周瑜此言有理有据,只是仍然高估了曹操帐下的兵力。查阅史料后我们会发现,彼时号称拥兵八十万的曹操手中可战斗的兵力应该在十五万左右。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自汉献帝中平六年以来,曹操先生的聚兵之路走得实在是一波三折。

先是以讨伐董卓为名在陈留募得了五千义兵,随即便被董卓手下的大将徐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好容易又在扬州招募了四千兵马,却又运气不好赶上军中哗变,士兵们死的死叛的叛,最终只给他留下了五百人。

最后自强不息的曹操再次招兵千人,这才凑出了一支大约一千五百人的骑兵部队用来起家。

起家之后,初平三年,一路历经坎坷的曹操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点。

这一年他率兵在济北大破青州黄巾军,招降了戎兵三十万人,这还只是总数,刨除其中的老弱病残,其可供使用的兵力也只在十万左右。

时间来到建安十年,曹操彻底剿灭袁绍残部,平定冀州,又获得了“冀州兵”数万人左右。

加之前后收编的黑山农民军,以及臧霸、李典、吕虔等地方势力的私兵,全军当在十五万左右。

就是这十五万人马,曹操也不可能孤注一掷地全部带出来,还得再分五万左右看顾后方,以及镇压西凉的马超等部。

所以经过估算,彼时曹操带在身边的部队总数应该在十万左右。

而回看孙刘联盟的情况,彼时孙权出兵三至五万,刘备出兵三万。双方的对战比例大约在一比二左右,绝非后世演绎中的以一敌十。

东风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赤壁之战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是那场神奇的东风了。

在后世演绎的版本中,曹操为了缓解北方士兵们的晕车症状,于是下令将战船以铁索首尾相连,以求达到人走在上面如履平地的效果。

而得知这一情报后的诸葛亮与周瑜一致决定要采用火攻之计策,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一向以神机妙算著称的诸葛孔明遂夜观天象得出了一个时机。

时机一至,东南风果然就刮了起来,周瑜也趁机派手下将领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带着十艘装满浇了油的干柴枯草的船撞向曹军的战船,火攻之计由此达成。

这之中遗留了一个千古谜题:东风怎么来的。

可以肯定的是,小说中流传的“孔明借东风”一事纯属杜撰。

且不论身为凡人的诸葛亮如何有本事向天借来那一阵恰到好处的东风,单从史书考据,在赤壁这场大戏中,诸葛丞相的戏份早在他帮助刘备联合孙权之后便已经结束了。

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他便如戏台上演出完毕的演员一般卸妆下台,再也没有登场。

那么,排除了“孔明借东风”这一不切实际的故事来源,那阵在后世传说中助联军取胜的神奇东风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笔者认为,那是作为本地人的周瑜根据经验推测出来的小概率事件。

江南的冬天多刮北风,这是有一点地理知识储备的人都知道的问题。而作为军事家的曹操正是看准了这一地理特性,才敢在战场上使用铁索连舟的做法。

但身为北方人的曹操不知道的是,随着隆冬一连几日的严寒之后,气候会略略回暖,北风亦有一定几率转变为东风。

曹操这个外地人无从得知,周瑜这个本地人是知道的,是故才掐准了时机命黄盖对曹军使用了火攻之计。

东风是不是联军致胜的关键?

那么,如果没有这场天降的东风,赤壁之战是否就真会落入“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结局呢?

(影视剧中的大小乔)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作为江东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周瑜不可能将自己全部的筹码都压在战争三大要素中不稳定的“天时”上。

换句话说,东风只是一场战场上的偶然事件,是上天眷顾联军才降下的助力,即便没有东风,联军方面也依然会实行原定的战略,对铁索连舟的魏军实行火攻。

这并不是笔者的凭空揣测,查阅史书可以发现,老将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之策时,只是说曹操方面“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并没有提及需要借助风力的问题。

这当中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黄盖曾在私下与周瑜商量过“借东风”的策略,二人商定要等一个出现概率极小或根本不会出现的时机,而此事史书无载。

第二种可能是联军拥有可以不借助风力而实行火攻的“秘密武器”,这个武器可以确保无论当天风向如何,火都一定会烧向曹营。

前文已经提过了,作为军事将领的周瑜并没有傻到拿会一个小概率事件去赌战局。那么如果是第二种可能,联军所掌握的秘密武器又会是什么呢?

答案写在了同时代的一本书里:

曾任孙吴丹阳太守的万震在其《南州异物志》一书中记载,江东地区存在着一种多桅多帆的战船:

这种战船上所悬挂的风帆,是用一种名为“卢头木”的植物所制作的硬帆。

经过改良后的帆船之帆的厚度和硬度都有所增强,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风力的大小调整帆的面积,根据风向的不同调整帆的角度,还能够利用侧向风力。

达到不论风向如何,均可照常行船,甚至逆风行船的神奇效果。

试想一下,如果赤壁之战中的联军装备了这种秘密武器,那么便可以不用考虑风向。只需由黄盖率领十几艘这样的战船接近曹操的舰队,在合适的范围内点燃船身或船帆撞向敌舰便可。

至于在那一天出现的东风,也并非联军动用天才掐算得来的天机,而是碰巧与火攻之计撞在一起,并决定助联军一臂之力的神奇天象。

(赤壁夜游图)

所以,在整个火烧乌林致使曹军大败的过程中,东风其实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外部助力,并没有起到后代文人所夸张的那样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

真正决定赤壁之战的胜败的是黄盖火攻的奇谋,是联军在战前情报刺探工作的得力,是周瑜与联军诸将所做的充足准备。

如果说火烧乌林事件中藏匿着诸多历史真相,那么东风便是披在这些之上的,最华美,也最浪漫的一袭外衣。

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渺小的战例,赤壁之战能在今天为世人所熟知,并被无数文人墨客描述和赞美,《三国演义》功不可没。

但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要做的便是划清历史与小说间的界限,切勿将小说中虚构的场景当作现实。

参考文献:

【1】《三国志·武帝纪》

【2】《三国志·周瑜传》

【3】《三国志·吴主传》

0 阅读:12

凝天读史

简介:谢谢大家的支持,一直努力中!